从《科学的魅力》一书说起——有感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的出版

  • 余 翔 林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799
作者:余 翔 林


《科学的魅力》一书近日出版了,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近年来,我们曾邀请过国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学者、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各研究所和有关论坛,为在读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开设各种讲座,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使学子们不仅感受到献身科学的精神力量,也感悟到健全人格的内在魅力,使得探索真理,追求自由,完善道德,逐步成为共同的理念,以期有朝一日蔚然成风。
讲座中的热烈场面与洋溢的青春活力,平等有趣的提问与对话,常常使先生们为之感动,学生们为之激动,也每每促使我们萌生编辑这套“科学系列”讲演集的愿望。
回想起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刻,一位中国科学家们敬仰的白发老人——张劲夫同志,发出了“请历史记住他们”的深情呼唤,人们才第一次知晓了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智慧,感人肺腑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才干,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为共和国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这是一曲“生命精神”的赞歌。她曾感染和引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身。
伴随着新中国建立5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从郭沫若到路甬祥,在五位院长领导下,经历了50年代的辉煌、60年代的迷茫、70年代冰消云散的科学春天,迎来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90年代的大踏步前进和新世纪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灿烂阳光。这期间,中国科学院不仅为共和国创造了伟大的科学成就,也为国家创造了许多科学巨人和科学大师,培育了千千万万的科学青年,成为国家当之无愧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神圣殿堂。
五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一直与国家战略需求及国际科技前沿的重大研究工作相伴而行,创造了在世界上由国立研究机构独立召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学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创造了学位课与研究论文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分别进行的两段式培养模式;以及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突出科学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三项重要经验。从而使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科研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成为中国科学院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保持队伍常新、科学思想常新的源头活水。
为了使学生在学业上及在道德、品性、体魄、心理和文化修养上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继承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还要将它与创造新科学以及新文化的激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期间,能较广博又有选择地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与文明,在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使各种观点、理论相互切磋、撞击,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好似置身于一个清美高洁又五彩斑斓的学术百花园,濡染芬芳与智慧,激发灵感与理性,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科学系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以期与北京大学等编辑的“思想系列”、“人文系列”讲演集相映成辉,成为学生们心仪的读物。
王国维先生曾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推崇“高尚人格”为做人、做学问之基础。
杨振宁先生也曾多次引用古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来比喻科学创造中“性灵”与“风骨”的重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之真传,愿以此语与年轻的朋友们共勉。
使人高兴的是这套丛书的第一辑《科学的魅力》,第二辑《科学的未来》,在科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下,已在二00二年六月份与读者见面了,路甬祥院长为丛书专门作序,他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广大青年学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感受科学家们科学魅力和思想文化魅力的非常有价值的读本,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加强研究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参考读物。”为此,我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邓勇教授及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们深受鼓舞,将为丛书后续各辑的出版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倡导追求真理,求实创 新的科学精神,坚持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统一,博于学问、敏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人格力量一定能传承于广大学子的性灵之中。

(余翔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 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