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和各新闻媒体有很多关于我的导师---袁亚湘教授先进事迹的报道。但我想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谈我所见所闻的作为一个青年科学家、作为一个导师的袁老师的故事。我想不仅对我本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其他青年学生也是一个接受教育、奋发向上的契机。
我认识袁老师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几年前的一天,我从《读者》杂志里看到一篇介绍袁老师事迹的文章。看了这篇报道之后,我深深地被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所感染,希望能到他的门下接受系统学习,便于1999年考上了袁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于是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袁老师。
袁老师1978年进入湘潭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1年,袁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著名计算数学家冯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并在第二年被选派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师从国际著名的优化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鲍尔教授,学习国内相对较弱的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从此开始了异国的求学之路。
在剑桥大学这个世界最著名的学府,牛顿、培根、拜伦、麦克斯韦、达尔文、凯恩斯、罗素等名人辈出。袁老师所在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除了牛顿,斯托克斯、哈代、狄拉克等人也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被称为当代牛顿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教授也在这个系工作。袁老师一走进这个系,就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担。因为在这里他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中国人这个整体,个人学习的好坏对外国人来说就是“那个中国人”学得好坏的问题。所有留过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一到国外,民族感、爱国心不用教自然就来了。因此袁老师暗暗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袁老师非常勤奋的学习、工作,经常是在系里工作到下半夜,有时干着来劲了就一直工作到清晨,黎明时才回到宿舍休息,即便是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是一样。在这里,他真正领会到 research (研究) 这个词为什么是由 re (反复) 和 search (探索) 组成的。剑桥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开放的学术环境也为袁老师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创造了条件。
辛勤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袁老师的一篇论文在剑桥大学数学部的研究生论文竞赛中一举夺魁,取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1985年,他的另一篇论文又获得了首届L. Fox奖二等奖,这个奖是国际上青年数值分析学者的最高奖。同年10月,袁老师应聘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学院任专职科研人员(research fellow)三年,据说他是第二个在剑桥大学拿到research fellow的中国人。这表明他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在剑桥大学近6年的时间里,袁老师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发表了十多篇重要文章。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优化界的公认。
1988年8月,袁老师回到了祖国,很快就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研究员,当时还不满29岁的袁老师成为中国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正研究员。现在, 袁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所长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在科研、管理等工作中的突出成绩为他带来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记得龚升教授在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说, 没有华罗庚, 中国的数学将在黑暗中探索很长的时间。 现在, 我同样说, 没有袁亚湘, 中国的优化方法和理论也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博士生导师,袁老师对于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认为数学最富有吸引力、最具有威力同时也最本质的就是她的思想。作为导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数学的思想。但数学思想是不可能像填鸭那样灌输给学生的,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思考。
袁老师说:“正像燃烧产生的热加快燃烧过程本身一样,只要有兴趣,学到的知识能扩大我们对学习的兴趣,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而几乎所有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不断的思考。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他要求我们要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勤于提问题。袁老师虽然工作繁忙, 但我们每周二下午的讨论班, 他还是一定要参加,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引导 我们思考。
我曾经问过袁老师为什么回国, 他回答说,“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象孩子回家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就是我的导师,一个自己口中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学生心目中的前行者和引领者。我为有这样的好导师而感到骄傲!
(王明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袁亚湘简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获得首届青年国际数值分析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奖”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奖励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