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流大学”的探讨

  • 李 佩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55
作者:李 佩

在2002年的炎炎夏日,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东京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来到北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2所中国大学校长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建设“一流大学”成为这个论坛内外的热门话题。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倡议,在颜基义教授的主持下,中关村地区的一些老教育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于7月26日上午聚集一堂,成为了讨论这一话题的热心参与者。与会者中,有的曾担任过校长,有的是长年在大学工作的老教授,有的曾在教育管理岗位担任领导工作,有的在研究所工作时对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有切身体会。这些老同志虽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从未中断过对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关注。
关于“一流大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诸如何谓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距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等等,与会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针对在这次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前校长等对一流大学的概述: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学生,国际公认的质量评价,宽松的学术交流氛围等等。老同志们认为,这些评价指标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我们要看到,我们当前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尽管经济发展了,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学校的设施也先进了,但在我们改进的同时,别人也同样在向前发展,在财力的投入上,我们远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应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不必在所有方面都与西方著名大学攀比,更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财力的投入上。
在当年燕京大学读书并工作过的老同志指出:在当年那种艰苦条件下,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能为社会培养出众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是那时距离“世界一流”更近,还是现在距离“世界一流”更近?这个问题多么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的老同志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探讨“一流大学”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初建当年,“外行的领导”依靠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众多的著名科学家密切合作,保证了科学家在办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而令人惊讶的是,当年该校的“抗大精神”不但不是学术的桎梏,恰恰相反,是学生在学术上追求的动力。这些老同志无不感慨地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若能把把当年建校方针坚持到今天,很可能我们就会多了一所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近的自己办的大学。
经过探讨,与会的老同志找到了一些共识: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切切不可忽视大学的体制问题。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意味着“大而全”,而是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钱不是培养一流学生的金钥匙。
与会者还列举了当今大学在校风、教师和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恰是与“一流大学”的差距。难怪有的老同志说,毕业典礼的英文词是commencement,它告诫学生们,毕业仅仅是走入社会的开始,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开始!而在当今,我们的这种“告诫”,显得多么软弱!

(李佩教授,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