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易,为学实难”——浅谈研究生的培养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42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件大事,直接关系到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引起各界人士的足够重视。这些年来,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有过一些思考,在此谈点粗浅的体会和心得。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关于这一点,教育部、每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例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得如何呢?研究生们自己又做得怎样呢?我认为,作为研究生自己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追求目标,作为导师也同样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我曾对我的研究生讲,研究生三年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学习和科研任务非常重,完成研究所里的各项要求,理解研究所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规定,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但是,到我们这个研究组来,作为我们研究集体的一员,并不只是发表几篇论文,重要的是这三年来你在学问上提高了多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对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掌握得如何,对我们研究组以前的研究及现在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了解多少,三年后是否能真正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包括开题、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写作论文等等。同时三年来,给我们研究组带来了什么,毕业后给我们研究组又留下了什么。
对于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我始终认为师生关系不同于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它是一种情分,也是一种缘分。研究生不是劳动力,研究生为求学而来,学生所做的一切研究工作不应该理解为是给导师做的,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所耗费的所有精力则是应该的,这是一种责任。我在研究组会议上对研究生讲,研究的课题是我们大家的,但学问是你们自己的。教与学看似一对矛盾,实际上在培养目标和长远利益上,导师与研究生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存在任何矛盾。

二、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
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首先研究生要培养对所从事专业和科研工作的兴趣,这是前提。我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很看重,好的开题报告是要下大功夫的,功夫下到了,后面的研究工作也就相对顺利了。开题报告做得好的同学,见效快,实验期间问题相对少些;做得差的同学,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相对就多些。在开题前,我要求研究生必须在阅读文献和专著的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对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背景和学科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开题报告必须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实验对象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实验路线、仪器设备、实验的可行性、预期结果、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明确的论述。开题报告要在研究组、研究中心对专家小组宣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些具体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分析,做必要的调整。研究组和研究中心经常举行学术交流活动,每个研究生及时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报告自己阅读文献的心得和本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等。这些活动,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知道,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等技术方面的知识是容易学习的,但学术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学的敏感力、对新学科新生长点的判断力和学科方向的把握能力是不太容易培养的,除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素质外,平时有意识加强研究生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气氛,对研究生各个方面的影响深远。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重视研究生的第一次实验。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则我都要认真讲解,同时教育研究生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真收集和对待每一个数据。在实验和数据收集上,绝对不允许粗心大意,实验记录必须详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分析结果时,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实验数据(这必须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前提),要善于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要敢于质疑,要有对现有理论和学说进行挑战的决心。我常常用一位芬兰生态学者给他的研究生的忠告告诫学生们,进行生态学研究必须“熟悉你所研究对象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所涉及到的理论框架,谨慎地提出预测,不要试图逃避艰苦的工作,要尽力避免工作量太小(样本太小)”。
阅读文献也很重要,要善于吸收有益的信息,为我所用。国际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是必须掌握的,但不要老跟着国际文献跑,这样永远不会有创新,会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在方向的把握上导师负有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导师的知识要及时更新,我想大家都还记得“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万不可以的。作为导师必须要熟悉研究生的研究进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科研和生活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自己从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到今天,这方面的体会较深。我的硕士导师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王祖望先生,博士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孙儒泳院士。两位先生都是动物生态学界和兽类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们对学术研究的严格认真态度对我的科研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硕士生阶段,王先生从点点滴滴开始教,像如何记文献卡片,如何查阅文献等,定期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和文献阅读情况,亲自给我们做实验示范。在论文写作上,更是一丝不苟,从句法、标点符号、动物学名、参考文献等都严格要求。学位论文改了一遍又一遍,向刊物投稿时,至少要改三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既磨练了我的性格,也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在博士生阶段,孙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又使我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孙先生对学问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你的实验数据他有时要亲自计算一遍,连统计方面的疏忽他都会指出来。同时,孙先生看书多和阅读文献多也是出名的,这样在对科研方向的把握上就比较准确。他对学位论文的修改同样是严格认真的,在论文的结构布局、实验方法的严格性,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严格把关,不理想或不能确定的结果,必须再重复实验,否则不能写进论文,要求学生对论文的每一个结论要非常慎重,不确定的结论不要急于发表;他反对为了论文而论文,他要求每篇论文都要尽力做到有新论点。两位先生对我的培养和要求,他们的一言—行,毫无疑问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所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在今天培养我的研究生时,有时也沿用了我的导师对我的一些培养方法。我指导博士生时,从课题的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论文经常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实验是我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对学生的任何问题能解答的都要耐心解答;不能解答的,就一起讨论,过后再查阅有关资料,予以解答。在知识方面,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我从不隐瞒。如孔夫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种人格修养。作为一名导师,应该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许多事情,导师也是不清楚的。韩愈在《师说》中也说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讲,在学界所谓“先生”就是先走一步的学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所谓教学相长。对学生耐心指导,严格要求,辛勤的劳动终会换来可喜的成果。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第一篇论文,无论第一篇综述还是研究论文,我都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去修改。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力争在第一篇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由于这可能是学生的第一次学术创作,论文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修改论文是个非常耗精力的过程,但却是帮助学生学会写作、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通过修改,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写作方法,同时也可以使导师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培养上有的放矢。作为导师,我觉得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第一次,学生的第一次开题报告,第一次实验、第一篇文献综述、第一篇研究论文、第一次向学术刊物投稿、第一次学术报告等等。这都是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第一次往往会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会有较大的影响。

四、踏踏实实做学问
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大学问家很多,他们都有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很值得我们细心去学习、体验和领会。综观古今中外的有成就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学问是做出来的”。还记得陆游的“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吗?还记得荀子的《劝学》中的话吗?“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梅。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治学不是读几天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有位社会学者认为治学的基本点是勤奋与坚忍。勤的要求是四勤:勤听、勤读、勤思和勤写。而其根本在勤读,勤读方能博涉,博涉方能使知识源源输入,方能逐渐走向专精。治学要冷而不能躁,冷是能冷静地搜集资料,构思撰写,不是闹哄哄地赶时髦,发高论,迎世媚俗,写空洞无物的文章。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所谓“十年磨一剑”。再看看我们今天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我们会有些什么感想呢?“学问是做出来的”,这里面当然包含了许多的艰辛:做学问就是为了挖掘自然现象、证实规律,讲究的是有根有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学者牟宗三在《生命的学问》中论证了“为人不易,为学实难”的道理,指出“无论为人或为学,同是要拿出我们的真实生命才能够有点真实的结果”。做学问是件苦差事,也是件清贫的差事,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五、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
1.阅读文献
现在科技文献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学生要学会读得进去,钻得出来。我这里想说的是关于阅读文献原文的问题。我在评阅论文时发现,现在转引的文献较多,有些刊物或专著在国内根本无法查到,也都引上了。我想提醒的是,还是应该读原文,实在查不到,能不引就不引。有位学者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关于阅读原著的问题,他说有位前辈曾告诫他说:“如果不读原著,只会转用别人的资料,犹如从别人水桶中舀水一样,一旦别人之桶空,则不知别人桶中之水从何而来,只能‘望桶兴叹’,继而环顾四周,是否有挑好水的水桶等人来舀。如一生中只知舀别人桶内的现成水喝,而不论清水混水,只要是水就行,其后果实不忍设想。”这个比喻真是生动,值得我们导师和研究生们深思。
2.学术道德
现在学术界风气不是很好,报端和媒体近来都有许多披露,有伪造国外简历的、有剽窃博士论文的、有抄袭别人论文和专著的、有修改编造数据的、有申请国家基金时编造简历的、有剽窃别人基金申请书的等等,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作为导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让研究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些研究生在写论文时,不引用前人的工作;有些引用了,但不注明出处和作者,这是不应该的。有些是属于孤陋寡闻,不了解国内外动态;有些是故意不引,尤其国内同行的成果更是不引。记得读过一篇关于哈佛大学的文章,文章谈到“对独立思想的鼓励和培养,是哈佛大学的教育之本。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色印着这样两段活: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一一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一一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3.人才素质
史学家一般须有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其实培养研究生也应该注重德才学识。中央电视台一次邀请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谈关于人才的问题。他们认为人品、智慧、执着、团队精神、激情和自信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素质。身为人师,责任重大。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负责,要对国家的人才培养负责,这就叫任重而道远。华罗庚先生的老师曾送给他几句话作为做人的标准,“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要俭。”我抄在这里,希望我们的师生共勉,让我们牢记这些忠告吧。

(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