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505
作者:吴晓东


??学术界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人文教育为主,到以科学教育为主,再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转变时期。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知识经济时代的研究生,不能成为只知科学而不知社会的“单面人”,研究生应当既具备科学素质,又富涵人文精神,并逐步形成和谐一体的思维结构及真善美的人生理念。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1、从目前教育的弊端看
??中国古代对教育便有精辟论述,认为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应使学生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教养。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一是过于重视研究生的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研究生思想与灵魂的塑造;二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认知层次,忽视研究生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层次与因素。而且研究生许多专业课的教学是"见物不见人",只是纯客观地去讲述"物"的知识,缺乏人认识"物"的主动性,缺乏人对"物"的"态度"。这样的课程自然显得机械和枯燥,难以激发研究生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兴趣与激情。
?2、从认识的过程看
??科学的内容是人认识外界事物,人文的内容是人认识人类自身。科学精神是人探求未知问题、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科学与人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十分重要。而且,人文精神使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与人有机地结合,突出了人在认识物质世界规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在处理物质与人的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缘于科学的分化以及分析和实验方法的确立,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在现实中,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课题常常涉及人类社会,涉及能够自我发展的复杂客体,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一两门学科,也不是靠几门自然科学学科或社会科学学科所能解决的。无论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还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人类都必须手持科学和人文两把利剑,否则就会不协调,就会出现被动。
?3、从知识经济的主流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到来,知识经济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同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特征。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在读期间在研究院所和大学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新鲜血液,毕业后走上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传播者。新世纪的研究生应该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并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道德得以新的升华与发展。总之,新世纪的研究生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途径
?1、开拓课堂教育的主渠道
??理工等学科门类研究生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讲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处理的基本上是"物",似乎和"人文"关系不大。实际上,科学创新活动是处理的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主体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应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活动中,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就包含着人文因素。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科学论证过程。课程体系要明确培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明确如何使研究生得到人文素质的培养,要考虑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必修课及选修课各自所占的比例。国内著名高校的实践证明,适当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等制度,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质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院人文社科教学部的老师开设了古代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及环境伦理以及科学技术史等数门优秀课程,并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博士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开拓人文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目前专业课程教学占据了研究生大部分的课程学习时间,备受教育单位和研究生的重视。如果把这部分宝贵的时间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就会丢掉这块研究生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持久。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多数,如果这部分人被排除在文化素质教育之外,也难以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广泛而扎实。
??笔者在开设的《植物生理学专题》课程教学中,根据一个专题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揉入了"杨振宁的方与圆”内容:棱角分明横竖有致的"方"指杨振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在这块"方"中学习探索和收获的杨振宁,成为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优美而光润的"圆"指杨振宁中国式的美德,在这个"圆"中安身立命的杨振宁,既能使生命雍容裕如,更使先生赢得感激和赞誉。"方"的锐利使杨振宁直刺事物的本质,"圆"的柔润使杨振宁与世界亲爱友善。
??我们强调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渗透"一词表明人文精神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教学中去,而是要与专业内容有机地融和在一起,有机地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人文精神不是无形的,它使专业课更丰满,使专业课显得更富有生机和人性。
?3、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研究生院固然要有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同样要有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院的园区建设规划中,应精心布置,整体改善园区的文化景观。建议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一个内容丰富的学术信息廊,使校园显现浓郁雅致的学术气息。
??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还要使研究生主动参与其中。各种学生社团,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场所,要加强对各种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指导。此外,引导研究生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作品,使研究生受到中国和世界灿烂文化的熏陶,使研究生的思想向博大精深拓展。
?4、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除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外,面向研究生举办形式多样、题材各异的人文素质学术讲座,是提升其人文素质、培育其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生物教学部选择了一些研究生感兴趣的专题,面向全院研究生举?quot;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著名学者系列讲座。如:北京电视台副台长苏厚汾先生的《现代影视艺术欣赏》,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仁宗研究员的《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学问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社社长梁东先生的《当代研究生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编审的《生命科学论文撰写技巧》等。人文社科教学部也面向研究生组织了《科技与文学》系列讲座,邀请舒乙、袁良骏等著名学者来校讲演。
??系列讲座活跃了研究生院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得到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培育和发展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及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是研究生院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