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秋雁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室中却春意融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刘东生院士,正在给近百名研究生讲授"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课程。
刘东生院士今年已83岁,自1982年起在研究生院开课至今,已整整20年了。20年来,他无论社会活动、科研工作多忙,都会准时来校上课,从未间断。他以全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及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多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赢得了研究生院广大师生的尊敬和赞誉。
?一、全新的教育思想
??刘东生院士认为,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做出创新的成就,除了他们大量科学实践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具备的唯物史观。认识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因此他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学好"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这二门学位课,掌握地球科学的方法论,要有正确的认识论。他谈到,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因此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而不是"人定胜天"。刘先生常说,学习"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这门课程就要了解第四纪时期地球系统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和气候环境演变特征,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发挥第四纪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科学作用,人类发展依赖于第四纪环境,反过来又作用和影响环境。第四纪科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全球变化中占有主动地位。
??刘先生虽已是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但他重视实践,尊重客观,在课堂上既介绍自己的观点与理论系统,又毫无偏见,积极引进介绍一些外来的新的学术观点,让研究生对学术问题进行比较、鉴别,并提出他们的新想法。
??刘先生常常引用贝尔纳(英国物理学家、X-射线晶体学家、科学史家)的话"科学本身的存在在于新的结合"。他认为各学科之间互不沟通,实际上限制了科学新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交叉学科的产生就是新学科的产生,是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他谈到,60年代末正是由于地质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人员的综合研究、相互渗透,从而在我国开创了地方病及其地球化学环境、环境质量与环境评价等的新领域。他常常在课上、课下询问专业背景不同(如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生"你学了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结合你的专业有什么新的想法与问题"?以此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地质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其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与创新,所以刘先生常说,技术会永远进步、创新,而地质科学、第四纪科学也会随之而进步和创新,启发研究生预测技术前进的步伐,进而预测科学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更新的教学内容
??刘东生院士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他的课程,几乎每3-5年在内容上就更新一遍,进入90年代后,更是基本上每年的课程中都会增加新的内容。研究生对刘先生课程的评价是:能够唤起探索的愿望,给予精深的内涵,激发潜在的智能。
??1982年刘先生开始在研究生院授课,课程名为"第四纪地质学",内容以经典的第四纪地质为主。1986年课程名为"第四纪地质及专题",内容就有很大的变化,除第四纪地质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第四纪地质概述外,增加了当代第四纪若干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内容,对于第四纪研究的现状作了多方面的专题讨论,同时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利弊作了详细的阐述。1991年这一课程又改名为"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内容上再次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与更新,并且加大了容量。课程内容涉及到地质学与环境学的许多学科,几乎概括了大约200万年以来地球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课程中不仅增加了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如黄土与环境,火山活动与新构造、青藏高原隆起、极地冰川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等。同时介绍了来自于他本人科研成果的应用研究,如第四纪对全球变化的预测,建立气候数据库与模型直接用于未来气候的预警与预报等。
??这一课程近十年来虽然名称没有变化,但笔者每年都听刘先生的课,每次听课都会有全新的感觉,都能听到全新的观点和内容。
??1995年初,刘东生院士就在教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他谈到,外国人经常把可持续发展做为环保的措施,而在我国这一概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也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限于资源、环境,而应包括城乡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1997年刘先生讲授了环境空间格局、时间序列及变化动力机制、中国第四纪环境概要等内容。1999年刘先生又提出开发西部的新设想,其中很具体地谈了他和同事们在八五期间对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和植物群落分布的科学研究,为种植适合西部气候的草及灌木、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提供了科学依据。2000年他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内容介绍给学生。??2001年刘先生着重提出了生态系统环境学的新观点,开学第一课他就谈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第四纪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以及世界环境学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等。
??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反映了刘东生院士对科学、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创造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范例。
?三、创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研究生更广泛、更及时地了解国际上科研工作动态、最新的科教成果、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刘先生进行了许多尝试、创新。
??他经常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或刚参加过的学术会议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在课堂上或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研究生,并且将参加国际会议、国际合作的外国专家请来研究生院为研究生做报告,他多次把自己培养的优秀研究生如现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安芷生院士、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研究员、原地质研究所所长刘嘉麒研究员、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等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中青年科技人员推荐来介绍他们最新的科研动态。
??学习刘先生的课程,既要掌握第四纪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了解当今第四纪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课程的新颖、深度和广度,促使研究生始终处于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求知的状态,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学们称学习这门课,从开课到结束,如同做了一次科研课题的"微型实验"。
??传统的考试以闭卷、开卷为主。刘先生来我校上课伊始就在考试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先生认为今后许多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及大的科研项目,都将以年轻人为主,对他们的训练要始于研究生阶段,不能等到参加工作以后。故每年7月份考试,他都以口试为主,让学生结合个人专业选题每人做10分钟学术报告,然后提问5分钟。多年之后,许多研究生回校都反映,他们能够今天自信地站立于世界论坛、项目评审会、论文答辩席上,都得益于刘先生课程学习及考试的训练。
??刘先生非常重视研究生野外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经常提到,地球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性很强,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探索。他多次组织研究生去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实习参观,并专门组织第四纪专业的研究生去大同实地了解第四纪火山群,去黄土高原看黄土剖面。组织研究生到地质所去实习,参观第四纪的科研手段及所里大型实验设备,并且让研究生亲自去做实验,观察从采样品到做出数据以及计算机处理的全过程,以此锻炼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刘先生身教重于言教,他本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7次赴青藏高原和新疆考察,多次担任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科学考察队队长;1991年他已74岁,还奔赴南极考察2个多月;1996年,与气象学家高登义同志穿过北极圈到达国际极地研究院并野外考察2个星期;1999年他已80多岁,仍乘船赴南海考察40多天。刘先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勤于实践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研究生,激发了研究生追求科学、探索新知的信心和激情。
??20年树人一代。刘先生孜孜于研究生教育岗位上,上课、讲座等达1800多个小时(学时),有2000多研究生听过他的课程和讲座。他培养的近50名研究生,走入社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东生院士是我院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研究生院这片沃土上传播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以及他们的科学理想,为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刘东生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曾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主席,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环境顾问组组长,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刘东生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足迹踏遍全国,亲临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主持多项重大科学考察活动、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约300篇,撰写专著近10部,主编完成了14卷科学考察报告,编译研究生教材2部,主编论文集11种,是《第四纪研究》、《极地研究》《环境学报》等杂志的主编,在多种科研领域,尤其是黄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等奖、国家海洋局特等奖、以及陈嘉庚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中国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