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不在名誉和证书上,而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上。”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的年轻岩石力学专家冯夏庭研究员说道。
他入选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等等。冯夏庭研究员对此说道:“这些都只是对我的勉励”。
当选源于国家魅力
2008年5月18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在香港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冯夏庭研究员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和国内外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下,当选为学会下一届(2011年至2015年)主席。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当选为主席。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体现。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的选举非常严格,需要经历国家小组推荐,候选人的工作业绩和当选后的工作思路等网上视频展示、理事会演讲、理事投票等程序,冯夏庭研究员以其优秀的学术业绩和国际影响力高票当选。当我们问到对于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有何感想时,冯夏庭研究员谦虚地说是国家给了他很好的环境和机遇,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实的后盾,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冯夏庭研究员告诉我们,他的胜出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现状。作为岩石工程领域,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而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进行着,这给岩石力学研究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积极参加国际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和沟通,也是他成功当选的又一重要因素。“我们在国际学会一直都很活跃。”冯夏庭研究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国际型的学术组织,要了解各成员国的想法。中国国家小组自1979年加入ISRM以来,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建者、著名的岩土力学专家陈宗基院士、孙钧院士、王思敬院士、钱七虎院士分别担任过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特别是近7年来,在钱七虎院士的带领下,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组织的历次大会,中国出席人数是最多的或仅次于东道主,真正做到了在国际学会组织有人、有声、有朋友。
学科不分国界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是一个国际型的学术团体,主要是给会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目的在于鼓励、组织和协调岩石力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了相同的事业,相同的追求和梦想走到一起,为了相同的科学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科不分国界”。学科是世界性的,是人类共同的话题。特别是岩石力学,它是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岩石环境。
冯夏庭研究员认为,“应该看到,我们的研究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推动中国岩石力学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靠近”。通过学会,中国可以为岩石力学提供工程需求,发达国家可以为解决岩石力学问题提供先进技术。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存在着许多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他们积累的一些好的经验和一些先进的技术、理论将有利于帮助正在建设中的中国。”
与此同时,作为学会的领导者,“我能为学会做些什么,带来什么,怎样使会员在学会中受益”,是冯夏庭研究员为学会工作的理念,他的目光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整个世界,在他眼中学科不分国界。
科研要紧随国家需求
作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冯夏庭研究员始终在为解决国家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岩石力学问题而努力着。岩石力学对国家的基础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当问到冯夏庭研究员认为未来岩石力学的发展方向在哪儿时,他介绍道: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将来的岩石力学问题会朝着大深度、大范围以及新型问题发展,包括应对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问题。因此“科研工作要紧随国家发展的需求”。
对于记者问道作为973首席科学家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时,冯夏庭研究员向我们介绍说,973项目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项目,需要多学科交叉、大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因此,首先就是对基础研究要有非常明确的科技目标和研究思路。再者要有非常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协调多个单位和课题小组展开工作,要对学科理论和技术有创新,能够较好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培养最重要
目前为止,冯夏庭研究员培养出了许多的优秀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始终坚持“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的”,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学生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做科研、做生产或做管理,都需要有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岩土工程学科,需要有现场实际操作能力。虽然现场的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有的都在大山深处,但是要从事这一行,就必须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冯夏庭研究员都会把学生送到工程现场进行锻炼,只有多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多积累经验,才能加深对科学问题的分析,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使得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专业技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荣誉是动力
在科技论文方面,冯夏庭研究员硕果累累,至今为止他已发表了50多篇SCI论文和200多篇EI收录论文。谈及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时,他说道:要做有心人,要时刻留意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去思考,一点一滴的去积累。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如果不注意或轻易放弃,那么重要的发现很可能就会被丢失。
写论文不是科研的目的,论文只是科研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赋予实施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它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不要太注重发表论文的本身,要关心的是论文产生的过程,在这之中,科研人员学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获得了什么,这才是为什么写论文的原因。只有摆正对论文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冯夏庭研究员现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2002年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下一届主席,并再次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面对如此多的学术和社会的荣誉及奖励,冯夏庭研究员谦虚得说:“这些荣誉不是骄傲,而是巨大的动力。”
“这些荣誉是对我工作成果的一个肯定,更是对做好今后工作的一个鼓励”。荣誉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把荣誉看得很淡的人,才能沿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不断努力前行,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科学的胸怀包容世界
从一粒沙子中可以看到整个宇宙。在采访冯夏庭研究员的过程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国际型的科学家,看待问题、把握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高瞻远瞩。科学没有国别属性,科学家的胸怀也因为装下了科学而变得包容。冯夏庭研究员给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胸怀:在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心中,装着的不仅仅是一家一国的利益、前途,而是整个世界、全人类的福利。
(江振波、欧阳新星,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