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

  • 李子欣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56
作者:李子欣

时光荏苒。从2005年来到中科院,转眼已近五年时间过去。回顾五年来的科研工作感受颇多。主要说三个方面,一是方法,二是态度,最后谈谈自己对读博的认识。
方法尤其重要
关于科研工作,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自认为比较有用的方法,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习惯:
●多读文献,尤其是英文文献
开展自己的研究之前先做文献调研,这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按我自己的理解,这主要是为了防止重复工作和闭门造车。只有总结别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推动技术向前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第一,论文第二的大国。但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国内对写paper、发paper过分鼓励,确实成就了无数垃圾。毁坏了我们的名誉,更可恨的,对我们的文献调研工作也造成了很大障碍。我个人的体会,目前,国际期刊的审稿的确比国内的要严格和专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文献研究,必须读懂、读透相关的英文文献。然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心底里自然都愿意读中文文献。由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汉语不同,刚开始时读英文文献的确不如中文理解的透彻。但是,实际上我们读的英文文献都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表达方式比较单一,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困难。我想,最大的障碍应该是对英文的排斥和恐惧心理。经常会听到有人惊诧于看英文文献,作为一名研究生这是不应该的。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两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套路都十分八股。另外,多读英文文献并注意积累一些专业的词汇、术语、表达方式等对于写英文paper也会十分有益。
● 做实验不做记录,你会后悔的
作为理工科的学生,相信大部分人要毕业的话,必须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理论分析。根据我的经验,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或不好好做实验记录。总感觉实验很快就做好了,或者认为自己记性好,草草地记一点。这都是侥幸心理。我有一个同学,为了防止以前的程序被误改,每次做实验都新建一个文件夹且命名为“New”。但是,后来做实验需要在之前程序的基础上修改得到新程序。开始还记得清哪一天修改了哪一天的“New”。没过几天,突然想找某个程序,就打开实验室的电脑去找。结果发现到处都是“New”……
我自己的方法是每次做实验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用程序用当天的日期进行标注,程序的名字能详细就详细一些。与其以后想用的时候后悔,不如在做记录时多花几秒钟时间。想得飘渺些,以后回顾我们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的时候,有一本记录着当年实验的点点滴滴的纪念册,岂不也很珍贵。
●胆大心细,顺藤摸瓜地解决问题
由于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做与强电相关的实验,一有不小心的地方就可能出现很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必须胆大心细,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周全。如果遇到了问题,最首要的就是要保持冷静。2006年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更是个难忘的日子——我做实验第一次引爆了IGBT,还不只一个。2007年5月16日,又是个难忘的日子——第二次引爆IGBT,也不只一个。这两次实验老师都在场,他们没有任何抱怨,而且还一直不停地安慰我不要有心理压力。说实话,出现事故后心理肯定是有压力的。然而之后的认真总结,终于找到了原因。现在想来,当初犯的错误很不应该,胆子够大,心却很粗。当然,吃一堑也长了一智。
我也发现很多人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之后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然后冥思苦想。其实,我们的实验系统一般都由很多环节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产生问题。所以,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推导和分析能想出来的,这时候需要的是动手。我自己的做法是,把各个环节拆开来逐一测试。给某个环节特定的输入,仔细观察输出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不是,就在这个环节上分析、寻找、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了然于心,整个系统的综合也就不再困难。
态度决定一切
实际上,态度有时候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本书叫做《态度决定一切》。“一切”两个字未免太过绝对。我觉得,比较符合理工科严谨精神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态度决定大多数。下面是自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种态度:
●科研工作就得较真
经常发现有人做研究和实验总是按照“差不多”进行。问到仿真或实验中用到的参数,回答好多时候都是“可能是”,“好像”,“差不多吧”……作为定量的科学研究,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对于用到的任何一个参数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差不多是不够的,就得较真,就得打破砂锅。为什么是这样的参数,根据什么选择或者计算的,都必须很清楚。胸有成竹才敢大胆做,出了问题也才会冷静沉着地分析。有些人遇到突发情况就慌,很重要的是没有完全把握系统参数,所以心虚。
●认真准备每一篇paper
经常会听到“最近有什么会议啊,我想写篇文章”。我们作为第二论文大国,已经不缺paper了,这方面就不要太急于做贡献了。我想我们应该总结好了自己的东西再去找合适的会议,而不应该先找好了会议再去拼文章。认认真真的准备每一篇paper,这既是对自己工作很好的总结,也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拿我自己做个例子:2008年我经过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之后,写好了一篇paper。正好赶上IEEE主办的欧洲电力电子与驱动国际会议(EPE-PEMC 2008),就投给了这个会议。由于会议在波兰举行,没能到现场参会。我想,文章收录了就可以了。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后来大会的主办方竟然给我发来邮件:我的这篇文章被推荐至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现在想来,没有当初的认真准备,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机会就在你的手里
你眼前的机会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去争取——我一直这样认为。又是同样简单的道理:你去争取,可能得不到;你不争取,不可能得到。还是以我为例:今年7月我去韩国首尔参加IEEE主办的国际工业电子研讨会(ISIE 2009)。去之前发现这个会议有Student Scholarship申请,总共只有7个名额。说实话,申请之前还是心存疑虑的,但后来还是决定试一试。不久收到了主办方的通知:我的paper获得了他们颁发的Student Scholarship。另外,我今年也申请了研究生院的朱李月华奖学金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B)提供的奖学金。其实,申请之前我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一是因为之前没有申请过;二是对其他所的申请人的情况也不了解。结果两个奖学金我都拿到了。我想说的是,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应该主动去争取,你放弃,这机会就归别人了。
踏实读博
如果你对科研很有兴趣,要走科研的路,而不是全为了钱。我认为,读博是必须的选择。如果同时你又想出国增长些见识,那么先在国内好好读个博士吧。好处至少有三个:
●时间短——这是显然的
●不需要考什么GRE、TOEFL或IELTS
●选择更自由
与其成天地学英语,考英语,不如多读一些英语文献,多做一些高质量的paper。自己手里有了实实在在的paper,比多少花里胡哨的包装和成绩单都来的管用。招你去干活的老板不是傻子,他们不是让你去做英语教师。
千万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也发现很多人在国内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努力,去了国外却加倍地勤奋,其实条件比国内可能还差一些。有人会强调说学术氛围好等等。但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倒是国内的好条件造成了养尊处优。一味地认为外面就是好的人确是不少。似乎在说到国外的科研院所或者一些公司的时候总觉得他们做的比我们好,我们有很大差距,很难赶上——主动地把自己的锐气打压下去。认真思考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多少,关键是踏踏实实干活的精神。可以看看国际期刊上的paper或者一些国外公司做的产品,他们的东西用到的技术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几乎没有用到什么玄虚的难以理解的先进方法。他们的高质量、高可靠性就是基于仔细、周详的考虑。这才是我们所缺少的。
通过阅读文献,我也发现一个现象。最近,尤其是近两年国际期刊上的优秀paper出自国内本土的越来越多。相信我们聪明的智慧,一定会做好。踏踏实实做科研,说小一点,是为自己积累了经验和财富;说大一点,也是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科技强,国家才能真的强。
(李子欣,中科院电工所2005级硕博连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