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每一天都是新的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赫荣乔教授专访

  • 张安玲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910

赫荣乔,满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在SCI上共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在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拥有“单粒子纳米大蒜素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等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曾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颁发的“第六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多项奖励。
他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MRC、英国Bristol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意大利Pisa大学以及美国纽约州基础研究所等大学与学术机构留学访问。任《微生物学通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物理学报》等多家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日前,记者对赫荣乔教授进行了专访。
初见赫教授与记者的想象有些出入,花白的头发和胡子让他显得是那么平易近人。这是一位健谈的老者,在采访过程中始终面带着微笑,笑容就像这冬日的太阳,让记者心里觉得温暖无比。办公室被一道玻璃门隔成了两个小间,赫荣乔教授的办公室在里小间,不大但却舒适,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各种书籍。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记者:您在“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建树,“脑与认知”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呢?
赫荣乔:关于“脑与认知”,我研究了很多年。“脑与认知”是人类几千年来都在追求和探索的一个学科。简单来说,“脑与认知”就是关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实际上,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是水平在不停地提高。从亚里士多德、盖伦、阿基米德等,“脑与认知”的关系逐渐地变得科学。
在古代,人们一直以为心脏是人体各个部位的指挥中枢,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在心里而不是脑里;包括我们祖先几千年来也这么认为,人们常说我“心里在想”,而不是我“脑里边想”。关于“脑与认知”,盖伦贡献很大,他从生理上回答了大脑是怎样工作的。盖伦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指出脑是指挥人体各个部位的中枢。后来,关于“脑与认知”又有两个著名的学说——液压学说和电缆学说。液压学说认为,脑与四肢是通过血液相连的。这个学说在长达1700年的时间里没有被怀疑过,直到17、18世纪富兰克林发现电以后,才有人提出脑是通过电缆一样的纤维来控制四肢的。现在的“脑与认知”科学更加强调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强调认知科学的神经基础。人脑很复杂,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脑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复杂的复杂结构,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和多学科的交叉来认识它,这些学科包括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等。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科技创新的?
赫荣乔: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创新,那就是铁板一块,社会无法前进。整个社会的前进,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比如说,最开始没有电视,后来有了黑白电视,再后来有了显像管的彩色电视,到现在有了液晶等离子的电视,这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又比如说,原来没有计算机,但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和工作,因此产生了计算机;原来也没有计算机行业,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这一行业,因此也就带动了就业。科技创新,在创造新思想的同时,就会创造出新的产品,这些新思想、新产品,会给整个社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正是因为有了新的生产力,所以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很强,那么这个国家的就业水平也会随之较高,年轻人会比较容易就业。一个国家如果要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那么就必须要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
论文本身的科学价值最重要
记者:您在SCI上发表过很多文章,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呢?
赫荣乔:优秀的论文首先还是要来自于科学研究内容的本身,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是要瞄准解决一个问题的。不论是在哪个杂志或者期刊上发表,只要是冲着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的解决去努力的,而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那么这样的文章都是有价值的。一篇科学论文其本身的科学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于个人而言,一定要非常仔细周到地考虑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必须要有根据,这样论文才会很严谨,这也是科学论文必备的。其次,论文的重要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这篇论文真正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进行培养
记者:您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
赫荣乔:对研究生的培养,最根本的是创造性的培养。科学研究在于创新,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个没有创新性的研究生就如同一个制造钉子的工人,只是在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已。要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一个人的创造性体现于他的个性,简单来说,你的思维和其他人不一样,你就具有了创造性。只有针对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发展能力来进行培养,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如果将所有研究生的个性都抹杀掉,教育出一种平均的人,那么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抹杀掉了。因此只有个性化的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和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不怕失败 踏实工作
记者:您曾留学过很多国家,您能谈谈这段经历给您的启示吗?
赫荣乔:我留学访问的学校比较多,在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我都留学访问过,因此对各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以及科学家的工作都了解得比较多。在国内,很多人搞科研抱有不同的目的,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出国留学或者为了出名等等,但是在西方国家大多科研工作者是以兴趣为主的,这种比例比我们国家要高,所有的科学家都很努力,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愿意去奉献。
搞科研就是为了解决难题的,要解决难题就必然会碰钉子,就必然会有失败。事实上,在你经历了太多失败、最终攻克了这些难题以后,你会感到很快乐。我喜欢科研的原因是因为搞科学每一天遇到的事都是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有新的发现,哪怕很微不足道的新发现都会令我欣喜。另一方面,失败本身也是新的,失败以后的思维会改变,进而会得到启发。这么多搞科研的人只有少数会成功,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在去过这么多国家以后,这个情况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开阔心胸 宽容待人
记者:您曾在阿坝藏族自治州阿坝县医院工作,您能谈谈这段经历对您的影响吗?
赫荣乔:人的任何一段经历都是连续的,任何一段经历都对以后的经历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影响却是不同的。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那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当时在阿坝县医院工作,这里应该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医疗卫生的最边远最基层的地区了,那段时间我对当地的医疗卫生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和习惯等等也了解了一些。
去青藏高原旅游和成为青藏高原的一份子而生活在那里,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去旅游,你会感觉那里是人间天堂,去那里工作却是另一种感觉。那个时候西藏还很不发达,物资也不丰富,条件很艰苦。去年有一本描写西藏的书,名字叫《酥油》,书店扉页上写了一段
话,大概意思是,你如果真的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话,你会感到非常的无助。我给很多人都推荐过这本书,大家看后都非常感动,觉得灵魂得到了净化。青藏高原广阔无垠,在那里生活过以后,你会变得非常宽容。事实上这段经历也使我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这对我以后的影响都比较大。
(张安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生院》刊物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