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是个爱书的人,喜欢读书,喜欢收集各种书,并常常以此为乐。常觉得在各种书籍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乐趣。书就是精神的食粮,给人的思想带来无限的发展和充实。古代的人喜欢读圣贤之书,教人如何学着安家处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我国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让世人变得胸怀“家国天下事”,知书达理。几千年以来,我国的传统思想已经带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快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更多的浮躁不安的内心。因此,常常静下心来,读读书,读读传统文化,读读历史的方方面面,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经历,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暂时的获得一片宁静,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显得很有必要性和特别的意义。
然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喜欢传统文化的原因并不在于此,并不是因为需要宁静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去刻意去读相关的书。在我看来,许多传统经典书籍都有很深奥的内涵和哲理包含在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很多大道理,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充实和思想的完善,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无限喜悦中。就我而言,在众多的传统经典书籍中,尤为喜欢和感觉值得仔细品味和阅读的就是史书。自古以来,史学家们就以崇高的名族责任感给后世留下了千百万言,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名言,记载下了滔滔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故事。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等等,都是很经典的史书。我喜欢书中记载的历史人物,喜欢史学家们风格迥异的文笔,喜欢记述事件的逻辑和文章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然而,读史书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历史,了解很久以前华夏大地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和结局,从而了解我们中华名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史书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如今之得失”,它告诉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谁对谁错,所谓“历史自有公论”。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让自己成长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到了历史中的善与恶,对与错,“扬善惩恶”,就能给自己一个正确合理的人生导向,告诉自己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做正确的事情,远离不符合道德和不合乎情理的作为。此外,历史也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志向。这里我讲一个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而且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后,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在多年以前困惑的中学时代那个遭受考试打击的夜晚感到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发奋努力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直至今日仍然记忆深刻,不敢懈怠。同时,从此读史书时也发现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学习和借鉴。
不仅如此,读书也需要读不同类型的书,因为各种书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可见,读书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不同类型、各种各样的书如同营养一般滋润着人的思想。除了历史,我国的传统诗词和哲学都是我读书的主要选择。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巅峰”的唐诗,至今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关注的焦点。我喜欢诗词的措辞优美和美妙节律,带给人精神上无限的遐想和享受。当你一个人孤独时,心情浮躁时,想静下心来,把心情变得空灵起来,没有丝毫的杂念,想洗净心灵的尘埃时,读读诗词,顿感内心宁静平和。如读到柳宗元的《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反映出茫茫的海面空无一人,大雪漫天飞舞,一叶扁舟上,一个老人头戴蓑笠,穿着蓑衣,手里拿着钓具,全身上下一片雪白,他全然不顾,全神贯注地钓他想要的东西,悠闲中见执着。真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心、一意、一钓勾,一人独钓一江秋啊!和这个充满着浮躁与喧嚣的现代世界相比,书中的画面让人觉得是何等的宁静和优美。
同时,我联想到了我们中科院的科学研究人员读书的必要性。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我认为,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科研事业的后备人才,中国的精英人才和未来希望,中科院的广大研究生们都需要好好读书,多读历史和陶冶性情的书籍,目前看来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有必要用传统的文学来陶冶情操,提高本身的文化素养。其次,大家读了很多书后,自然会明“理”,而明理与否与做科研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当前有些科研人员显得比较浮躁,忽略了道德和责任心,对科研的认真程度显得不够,这就涉及到了做人的素质问题。因而,多读史书,诗书以及经典著作,对个人的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正确积极的引导,在此基础上从而为科研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谁说识字忧患起?偏偏是喜爱读书之人。回顾这些年以来,读书使我的生活变得精彩,变得充实,变得充满逻辑和乐趣。感谢读书带给我的一切美好和激励,我想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收集更多经典的好书,读更多经典的好书。深深的体会,淡淡的感受。
(董志文,中科院寒旱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