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EGI精神 激扬青春 放歌西部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
李春华 周斌 闫海龙 唐自华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30
在应聘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短短的几年里,深切地感受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艰辛、责任和重担。面对新时期研究所研究生思想状况和问题,总结几年来的培养教育工作实践,尝试性地提出了新疆生地所研究生的品牌文化——即“EGI精神”,“EGI”三个英文字母原来的本意是我们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英文的缩写(E:ecology、G:geography、I:institute),现在我们将其凝炼为研究生“EGI精神”(E:energic elements、G:glorious group、I:indispensable integer),这不仅是全所研究生工作学习的经历体验,更是宣扬了一种精神,即研究生是我们研究所充满活力的元素、光荣骄傲的团队和不可替代的整体。通过研究生品牌文化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了研究生团队意识。在“EGI精神”的感召之下,研究生已经成为边疆研究所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研究生们以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圆满完成学业,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各种科研工作和社会、集体活动中,政治思想、科研业务、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言传身教 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奉献边疆的精神
1957年成立新疆分院以来,在五十年辉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彭加木、夏训诚、刘铭庭等一批杰出的老科学家,这些老科学家们奉献边疆、扎根边疆的事迹激励鼓舞着每一个人。
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研究所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1998年新疆地理所和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后,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年招收硕士61名,博士30名,在读研究生近三百名,从1998年开始,研究生部对每一届的博、硕士新生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所情教育活动,进行入学后的政治思想、科研道德及科研工作入门教育。我们聘请研究所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所情、所史教育,讲解在“西部大开发”及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形势下,研究所的地位、作用、学科方向、发展目标及运行机制;聘请夏训诚等老科学家进行艰苦创业、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的教育,以其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做人品格的教育;聘请在科研领域有建树的科学家讲解当前我所各专业所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研究动态;带学生到部分野外台站学习、考察;对学生进行所规、所纪及学籍管理教育;组织新生参加研究所的集体活动、与老生及外地大学生联欢等。我们还将硕士生的所学习的有关规定和法规印成小册子,人手一份,研究生部将每个人的所情教育心得体会汇编成册:《让青春在西部闪光》,发给每一位学生。
在所情教育中,老专家奋斗经历的讲述、野外台站的参观、实地的考察、所情所史的学习,都让新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了新疆,认识了新疆生地所,感受研究所的创新文化,正如许多同学在心得感言中所说的:所情教育使我们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凝聚力,明确了学习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所情教育为我们今后献身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每一期的学生所情教育的“心得体会”中,我们都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学生选择报考边疆研究所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增强研究生对边疆研究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搭建平台 展示研究生活力与魅力
在研究所,研究生是最年轻的成员,他们有着无穷的朝气与活力,成为各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同时,这些活动也成了他们展现活力,释放激情的最佳舞台。研究生是富有朝气的群体,如何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是研究所研究生创新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
爱国爱疆。结合科研课题,积极引导研究生走向社会,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人文和社会实践教育,如组织全体研究生赴戈壁明珠石河子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及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深刻感受兵团战士及职工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创建戈壁明珠的军垦精神;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乌鲁木齐城市规划馆参观,实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亲眼目睹美丽家园的神奇变化;组织研究生去八一钢铁厂炼钢车间、石河子天业集团和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野外台站参观和学习,切身感受高温环境下各族职工战酷暑的豪迈气概;组织研究生为孤儿院捐款、为资助羊圈沟、小东沟小学的孩子们捐赠衣物、图书和生活用品,“春雷行动”表达了研究生们对贫困儿童浓浓的关爱和殷切的希望,也更加意识到各自身上的社会责任。
科研交流。我所研究生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了“研究生首府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以“展示青年风采、推动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在自治区科协和新疆分院青年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来自新疆生地所、新大、新农大、新师大的专家教授及二百多位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资源环境领域的学术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经验。
健康文化。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党委和团委、社区等组织,为研究生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如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与我所策划的“仲夏夜之梦”——中科院东西部研究生文艺汇演,庆“五四”春之韵文艺汇演,庆元旦迎新师生联欢晚会,科北社区“邻居节”大型文艺演出等,在欢歌笑语中尽展西部民族风情,在友好和谐、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加强了沟通、增强了了解,联络了感情。研究生部还相继组织了“温馨宿舍”评奖,“美丽瞬间”摄影作品比赛,水果沙拉舞会,音乐欣赏会,“五四”青年诗节,“保持健康心态、塑造美丽人生”心理健康咨询和培养情商讲座。
强身健体。为了活跃气氛,培养合作精神,以办公室为单位举行“三八”妇女节拔河、跳绳比赛,利用空余时间、劳逸结合,组织研究生参加每年一次的“五一”运动会,荒山植树造林,首府高校的篮球联赛,冬季滑雪,广播操、健美操比赛,与理化所研究生的乒乓球对抗赛,“迎奥运、我来了”长跑比赛,使研究生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组织建设。每年举行一次研究生会换届竞选工作。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己的组织,又是研究所联系研究生的纽带,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我所研究生会在各级党委和研究生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宏观指导、调控,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研究生会在年底总结会上这样写道:“七一,我们为党的生日献礼,十一,我们为祖国母亲贺岁,年终岁末,我们在雪海松涛中领略北国风情,春暖花开,我们在运动场上激情飞扬,尽显青春与活力。我们的朝气与活力也深深地感染了老师,使不少的老师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来放松自己,亲近自然。”
以所为家 创建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今天我以生地所为荣,明天生地所以我为荣”,全体研究生与研究所成为一个紧密团结,和谐共处的整体。知识创新工程给研究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所联合重组后,加大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力度,全面做好在学学生的培养工作,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研究所从工作、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方面给予的无微不致关怀。
科研培养。研究所积极鼓励,放手让研究生参与包括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研究生由原来科研队伍的边缘人员变成了主体之一,也正是由于研究所这样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广大研究生坚定了以所为家,为所服务的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信念。
待遇改善。研究所十分重视研究生文化氛围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研究生除享受高于国家规定3-4倍的助学金外,所里还全面启动了科研补助津贴、科研论文成果奖励、各类表彰和奖学金制度,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实现进入创新试点后的“翻番”,已达到知识创新基地初级研究人员的水平。为了保证研究生们有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所对大楼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改造,为研究生提供先进、适用、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生办公室内配有中央空调、Internet网、计算机等办公设施。新建研究生公寓楼,免费住宿,两人一间的标准间(含卫生间),专建有电视房、浴室和健身房等活动娱乐多功能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亲情流露。以人为本,多方式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每年的六月,研究所为毕业生们举行隆重、热烈的毕业典礼,邀请新疆电视台、各大报纸等新闻媒体参加。所领导对毕业生学习、工作给予中肯的评价,并寄予殷切地希望。希望毕业生今后继续关注并积极地参与“西部大开发”事业、关注新疆生地所的发展,希望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写上光辉的一笔。崭新的学位服映衬着毕业生们青春焕发的面孔,踌躇满志的学子们表达着对导师对研究所三年的培养的感激,照相机频频闪烁,相互间合影留念。学弟学妹们面对此情此景充满了羡慕的目光,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到会的每一位人员,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激励扶持。为了吸引各方面表现优异或是在学术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研究生毕业留所,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起步课题基金的困难,研究所特设立了“绿洲学者计划”和“所长基金”等项目,使每一位来研究所的博士生都得到物质奖励和生活补贴,激发博士生的积极性,受此资助的来所和留所的博士生安下心来搞科研,科研业务水平提高很快,成为科研课题组的骨干人才。
创新奉献 为知识创新工程造就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随着研究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由研究生组成的流动研究人员占全所研究人员的近60%,使生地所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的比例达到了1:1.3。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产出也在逐年增长,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踊跃,使得我所研究生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上升为科研队伍的主流地位之一,成为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研究生们充满朝气与活力,勇于吃苦和奉献,已成为一支光荣骄傲的团队,涌现了一大批不畏艰辛、踏实工作的优秀代表。
如独自栖身羊圈搞科研的女硕士刘伟杰,为了获得塔河下游绵羊对干旱适应性的第一手资料,独自一人栖身羊圈大半年,24小时全天候的观察样的吃喝拉撒睡,甚至羊粪羊尿都要亲自的采收分析,对羊的观察可谓是无微不至,可是她自己,却常常因为条件的限制,一日三餐只能吃到干馕和凉开水,晚上有时因为实验的需要,还必须住到羊圈里,为此,开始的那些天,每晚她都要手拿剪刀、刀子来为自己壮胆,时间长了,她不害怕了,羊群也熟悉她了,可是她的身上却充满了“羊的味道”,这对一个女孩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事啊,但她却因为怕父母担心,始终没有告诉过他们实情,正是凭着这种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的尊敬与信任,成了牧民的女儿,她让每一个了解她事迹的人掉下了眼泪。新疆巴音布鲁克蒙古自治州组织部拍摄了专题片进行宣传,在新疆巴音郭楞日报上整版刊登她的感人事迹。敬业求实、勤奋钻研的刘伟杰在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我所研究生教育的一面旗帜。
博士生许皓同学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优异的科研潜质、敏锐的学科前沿捕捉能力、认真刻苦的科研精神,研究成果发表于该领域国内、国际一流期刊。其中分别于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发表于《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的两篇论文,影响因子达4.1,打破所在研究所论文影响因子的历史最高记录, 2006年被授予新疆自治区“新疆青年科技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得者中唯一的在读研究生、最年轻的获奖者。
还有刘新永,刘红萍等同学,为了研究棉花的高产稳产,硬是从办公室里白净的文弱书生磨练成了棉田中地道的“硕士农民”,他们不怕风吹日晒,亲历亲为,再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收获着别人的认可与敬佩……。他们只是几个典型,我们还有很多的同学,他们工作在条件更为艰苦的地区,为了取得有效的数据和样本,他们在齐腰深的河谷淤泥中选点取样;为了更好的防风固沙,他们长期的在荒漠戈壁中追沙逐日,脱皮掉皮,风吹日晒对他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有时甚至会因为晒得太黑,门卫认不出,而被拦在研究所的大门之外不让进。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无怨无悔,他们与老师一起为新疆的荒漠化防治事业,为新疆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贡献出着自己的力量,也正是把“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服务各族人民”的“生地传统”真正落到了实处。
弘扬EGI精神 塑造边疆研究所研究生的精神风貌
“在研究所,我们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元素,是一支光荣骄傲的团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整体。”研究生们说:“昨天,我们憧憬未来,今天,我们积蓄力量,明天,我们创造辉煌。”
“EGI精神”已经成为我所研究生品牌文化,在每一年新生入学录取通知单上和所情教育中,在每一届的研究生会换届改选中,在每一年的研究生会年终总结上,我们都会大力宣扬和倡导我所研究生的文化。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倡导,我所研究生的“EGI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研究生中,在一届届的研究生中发扬光大。他们以集体为荣,爱护研究生的集体形象,塑造边疆研究所研究生积极、健康向上、创新奉献的整体精神风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研究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必将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将化为美好的现实。
(李春华、周斌、闫海龙、唐自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