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出大师才是真正的一流

  • 路甬祥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35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启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未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断地探索未知,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生院讲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能只讲知识获得多少,知识是不是前沿、是不是先进、是不是全面,更重要的是要看能不能启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造力是无限的,具体的发现或者是技术发明总是有限的。

科学发展没有止境,质量提升没有止境,教育管理本身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能老是沾沾自喜于我们研究生水平是高的,必须要不断地反思我们还存在的不足,包括虚心地与大学进行比较,特别是与做得好的大学进行比较,查找我们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跟国外比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从我们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因为只要看到了不足,解决问题已经完成了一半。科学上也是这样,发现问题已经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跟随国家学位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和规定,而要不断地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做更前瞻的探索,更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来。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只能够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真正最高的要求,或者也不是很前瞻的要求。我们科学院要做的,科学上要有原创发现,技术上要有重大突破,当然人才培养上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想法。

现在有些同志热衷于多请大师,以为多请大师就能够变成一流了。但从科学发展史上看,要多出大师才是真正的一流。而这些大师,都是从普通的青年人逐步成长起来的。像海森堡,他提出“测不准原理”的时候才23 岁,在不到32 岁的时候就拿了诺贝尔奖。拿到诺贝尔奖是不是大师?现在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拿到诺贝尔奖肯定是大师了,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更年轻时就取得了,当然他后来还有很多贡献。

所以,培养好的人才关键是要把环境搞好,把学术氛围搞好,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和我们学位委员会委员,更要深思制约青年人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把束缚青年人创新、创造的障碍清除,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使创新的思想在科学院能够及时得到支持,创新的才干在科学院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在这方面我们能够为全国带个头,这个贡献不亚于或者是肯定高过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多获几篇。有了这个环境以后,自然会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成长和显露出来。

 

( 节选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