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兢”,精业敬业——访胡良平教授

  • 李伟 夏雪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21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老师不是诗人,却让知识的韵脚连贯流畅,朗诵出迷人的篇章;老师不是画家,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吸引着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老师不是雕塑家,却雕刻着一批批学子的灵魂,让知识的甘泉在我们心底回荡……老师!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科院研究生院“我最喜爱的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即“十佳优秀教师”)评选结果新鲜出炉,胡良平教授的名字高列榜单之上,而据同学反映这样的评选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这已是他第二次获评“优秀教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才是他来研究生院讲课的第三年。

据悉,本次“十佳优秀教师”是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来的,获评教师称得上是最受学生认可和肯定的教师代表。 

【上篇·教学篇】

“要想把课讲好,最重要的是你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

尽管作为外聘教师在研究生院讲课,胡良平教授却能在众多的教师中脱颖而出。在他看来,获评“十佳优秀教师”并不值得炫耀,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他谦逊地说“其实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一个老师要想把课讲好,最重要的是你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熟能生巧的典故:据欧阳修《卖油翁》记载,有卖油翁拿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从钱口注油进去而钱口不湿,这样的高超技艺在卖油翁看来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胡良平教授总结的教学心得首先是“对课程内容本身要很懂”,他把“精通”课程内容视为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对这个课的内容本身还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你就不可能把这个课讲好。”在讲课过程中,他常会举出一些期刊上的统计学错误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生用“专业”的眼光钻研文献。

数学专业出身的他常会给学生介绍统计学前沿研究,“许多研究集中在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层次上,例如多水平模型。新方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关系揭示出来。而数据挖掘只是多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

“我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

从1985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至今,胡良平老师已连续在讲台上度过了近30个春秋。甚至在本科学习时,他就已经开始给研究生讲课了。

“我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胡良平老师这样概括自己的教学风格。

他总是善于用最简单、最通俗、最形象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深奥的道理。

为了给学生解释自由度的概念,胡良平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自由度就像选会议代表的选民一样,如果一个代表是100个人选出来的,那么他说话就有底气,而如果是10个人选出来的,代表说话底气就不是那么足了。所以自由度越大,意味着检验结果的可信度越大。”

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他的课堂

胡老师的思维是跳跃性的,课堂上的“妙语”常常是他即兴而作。

在强调实验设计“重复”原则的重要性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胡老师语调一转:“为了你自己,为了你将来的学生,更为了国家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让我们多做重复实验吧!”一席话逗得大家忍俊不禁、拍手叫好。课程本身的枯燥、难懂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化解了,这样的轻松场面只是他无数节课的一个缩影。

胡良平教授主讲《科研设计和统计基础》、《统计分析与SAS实现》、《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现在他的四门统计课已成为同学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课程。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研究生院讲课的情形:“那时因为学生不太了解这门课程,只有51个同学选课。”而现在的情形却是,选课系统刚一开通,150人的限选名额就被疯抢一空。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上课从来不点名,但他的课出勤率却极高,常常有没有选上课的同学前去旁听。

点破一个深奥的道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只需要一句话

“正交表的表头设计就像安排小孩吃饭的座位。把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做调皮的小孩,先把他们安排好,再让老实的小孩随便坐。”话音未落,课堂上就爆发出一阵笑声。“如果第四个小孩老跟第三个小孩打架(有交互作用),那就要把他们空开一个位置。”一句通俗的话使复杂的表头设计规则在同学们脑海中豁然开朗。

“如果突然给你一个设计案例让你去分析,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办。你不要把它想成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很高深的统计问题而无法去驾驭它。按照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他的教学风格

举例以后,他这样做了总结。“在做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这个实验是怎么设计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验设计本身,要严密,不能有错误,要不然分析出来就是错的。你看,这就很关键。”

他很重视总结和反馈,几乎每讲一个具体的实验设计类型,他都会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反馈,讲完所有内容后他又会建议学生对知识脉络做一个梳理。 

【下篇·育人篇】

“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他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学生“首先是要来听课,要能提出问题,自己要多思考多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说,我给你一个很复杂的资料,你应该知道这个资料应该怎么去分析。”

他常常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很多初搞科研的人经常犯的错误是,拿到数据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进行复杂的分析,错误地以为统计分析方法越复杂越好。他告诫学生:“有了真实而又准确的材料你才能去分析,如果材料都是错的,分析得再好也没用。例如变异度很大的试验场合下,用无重复试验的正交表安排试验并分析结果,分析做得再好,水平再高,也可能是错误的。”

“现在有许多现成的统计分析软件,你只要把数据输入进去就可以出来分析结果。但是你如果不去思考设计是否正确和数据收集时的质量控制是否严格,若数据来得就不正确,那么你再怎么分析也是错的。”

讲课的过程中,他会把每种实验设计类型的概念、特点、适用场合讲清楚,然后通过案例进行实战练习。他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强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几乎天天都在琢磨,一有新的灵感,我就赶紧添加到课件里去。”

记者翻开胡老师的课件,发现上面很少有结论性的陈述,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在上面也几乎找不到灌输式的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他引导式、启发式问题。看得出来他要用这种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第一个课件里,胡良平老师提出一个“研究不同饲料对动物体重影响”的问题。他并没有满堂灌式地讲述应该怎样设计实验,而是通过列举7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案例——“阿斗、张飞、关羽、赵云、刘备、诸葛亮、平民”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实验方案的优劣一目了然。具体讲解剖析之后,他一针见血地做了总结:“同一个实验研究问题,不同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会得出彼此相反的结论。实验设计的奥妙就在于此!”

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布置的作业很有特点:让学生查阅文献中错误的实验设计案例并做出点评、分析和改正。这等于是教会了学生批判性思考。他告诫学生不要迷信高级期刊,即使是已经发表的文章也可能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漏洞。

他会“站在学生的鞋里”想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生最实际、最实用的东西,是他获得“十佳优秀教师”的原因之一。有同学告诉记者,他的课“讲得好、听得进、学得懂、用得上”。

胡老师很重视 “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他的讲课风格。“我经常会举一些大家经常接触、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例子。如果上来就讲公式推导,学生就会觉得很玄乎,尤其当你数学不是太好的时候。”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许多学生不必掌握数学推导。而如果授课对象是数学系本科生,他们则希望把推导和证明讲出来,那么这个课就不能这么讲,需要换一个方式,这就要因人而异。”

“对于实际应用人员来说,学习统计主要是搞清楚概念,再一个就是统计思想。统计思想的精华就在于,你要把实验的真实信息发掘出来。这是统计思想最核心的东西。”他用简单精辟的话概括出学习的目的。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胡良平教授敏锐地察觉到了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科研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许多同学还没有接触过课题,没有设计过科学实验,没有接触过复杂数据,不知道怎么去做科研。如果你接触过课题,做了一段时间,这时候再从基础理论讲起,再去讲实验设计,你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他提醒学生尽早接触和钻研研究项目,“这样的话你对统计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同样讲一个东西,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他是那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师

为人热情、平易近人是胡良平老师的风格。记者采访他时,他迎上来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膀,顿时让人倍感亲切。

他爱讲台,也爱学生。

“我每次来研究生院上课心情都很好,这里的学生求知欲很强。研究生院的学生很上进,爱问问题。”他的课间,总是有一群学生围着他问这问那,而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记者注意到,短暂的课间十分钟他根本得不到休息,甚至在记者利用课间采访他的间隙,还有几个同学趁机凑过来提问问题。看着胡老师忙碌的身影,记者不得不数次中断了采访。有同学告诉记者:“古人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莫过于此。”

采访是在课间进行的,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得很轻松也很充实。采访结束时记者能感觉到这位有着近30年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切感情。在胡良平教授看来,他最主要的教学心得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即“精于业”;而在记者看来,他更是“敬于业”而又“兢于业”——授业敬业、兢兢业业。这或许正是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群体的缩影,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独特教风的精髓所在。

(李伟,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硕士生;夏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