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之心 创新之魂

  • 吉亮亮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606

有一次过年,家人都坐成一圈烤火,叔叔问我:你们读研究生的,究竟在研究些什么?难得有人感兴趣,我内心窃喜——从什么是激光、什么是等离子体,滔滔不绝讲了起来,叔叔除了点头就是默然。待我止住话头,他接着又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对社会和生活有什么用没?我默然。

对于研究基础物理的人来说,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解出的方程不会马上变成房子和面包,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也不会让GDP迅速上涨。

面对浩瀚无边的文献、繁杂无序的数据和一次次可能毫无意义的尝试,不是单纯的情愫便可以使人坚持下去的。其中也许有家人的期许,盼望暂时的艰苦换得将来云开月明,可是这愿望已渐渐不切实际,外部的推力终究也不长久。能让自己走到这里,并将继续走下去的,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好奇心吧。

人生来皆有好奇之心,有人拿来八卦人情世故,也有人拿来探究物质世界,我们当属于后一类人。境界高的科学家说科研就是“拿国家的钱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行外的人们可能会不忿。以我自己的理解,科学探索与生物进化过程极为相似,凭借兴趣得到的结果如基因突变一般完全是发散的,任谁也无法界定何为有用、何为无益,但经过岁月的积累,只要其中有一部分,事实上是很小一部分,能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即善莫大焉。正如生物的进化来源于基因突变一般,人类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是好奇心的结果。

人们常说的“创新”,字面上即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它必是好奇心的产物。良莠不齐,经时间和环境大浪淘沙之后方可去芜存菁。鼓励创新,当是使人极力发挥好奇的本能,多作探索,而不宜在方向上加以束缚。

所以,若问我研究些什么,自可以一一道来;可是研究这些有没有眼见的实利,我只能说也许吧,这并不是我所关心的。如此天真的想法在社会上是无立足之地的。幸好,我来到了鼓励创新的光机所,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导师。

2007年初进所时,组里的大方向是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那时针对激光离子加速的研究正如火如荼,项目也主要围绕这一课题,于是导师安排我从此处着手。但我向来是一个求异的人,渐渐对这个人员有些拥挤的方向失去了动力。

彷徨之际,有一次模拟强激光加速薄膜靶的过程中,我发现靶的另一侧出现了一个脉宽非常小的透射脉冲。这毫无征兆的现象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准备抖擞精神一探究竟。

在解说模拟现象的过程中,我不断观察导师的神情,祈祷着想法不会因离题太远被毙、不会听到“这个想法没什么意思”的评价,言语多少有些局促。

事实证明这是毫无必要的,“现象很新奇,有点意思”,他说,未提及离子加速半个字,我吃下了定心丸。为了使心里更加踏实,我提醒导师说继续研究下去会否脱离课题的目标,接着就听到了也许是至今为止受到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我们首先是要做好的有意思的物理,至于项目课题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刻真是感到庆幸,在一个以项目为目标、学生皆称导师为老板的时代,遇到一个潜心做物理研究的、鼓励学生探索新方向的老师,何其幸也!

打消了顾虑,我全身心投入这方面研究,不久就提出通过激光作用于薄膜靶获得单周期超强激光的方案,结果很快就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经此一事,我不再局限于研究激光离子加速,导师也注意到将等离子体作为介质产生极端光场的巨大潜力,鼓励支持我继续探索下去,最近又获得了两个不错的结果。至此,小组孕育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人员,虽说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然而后面的路依旧漫长艰难。我想自己仍然会坚持不唯国际前沿、不唯热点马首是瞻,对一切有关无关的现象都保持着好奇心。有一个合理地鼓励创新的环境、一个支持个人探索的老师、一个具有良好沟通习惯的小组,我相信个人的创造力总是会开花结果的。

博士期间是一个人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年轻人有自信保持自身的好奇之心、探索之欲。也可以选择一个开明的导师和小组。诚望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勿让创新之火熄灭。

(吉亮亮,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