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种子 快乐的守候

  • 王璐璐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88

不同于大学时期,老师们愿意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你;来到中国科学院,忽然发觉不再会有人去“喂”你,你必须学会自己主动去“吃饱饭”。我的导师何天白研究员曾对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手巧、会团结合作、有悟性、会“用”英语。没有时时刻刻的监督督促,简短的四个词,却成为我时时自省的标杆。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不变的追求。“合抱之木,始于毫末”,所有有价值的创新都不是凭空的灵光一现,而是建立在雄厚的积淀和积累的基础上。我所在的“软物质行为研究课题组”,利用嵌段共聚物的软物质特性,针对良溶剂的择优亲和性,开展了一系列薄膜有序结构的构建及结构演变的系统研究。进入实验室之初,何天白老师让组里的大师兄带领我从重复以往组里优秀的实验结果开始,认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一切开始都是新奇而令人憧憬的。第一次用镊子夹起透射电子显微镜微小的铜网时,手抖得厉害——一个不小心,就会掉在实验台上前功尽弃;第一次见到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在合适的光线下摆弄好久才算看见了悬臂梁的存在;等到看到了超薄膜切片,看到师兄用头发丝拨着显微镜下的一大片薄膜,心中暗想:相比之下铜网和探针简直称得上巨无霸了!第一次制备样品薄膜,摸不清小东西的脾气,好不容易才捞起了其中几个,手忙脚乱拿到电镜下,看得我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制备的薄膜灰头土脸,每一粒丑陋的灰尘在电镜几万倍的放大下都无所遁形。那些时刻,何老师“手巧”两个字在心中流淌了无数次。所谓“手巧”,三分靠天生,七分靠经验。看到师兄的心灵手巧,自己都有点汗颜。何时我也能熟练操作这一切呢?

短暂的新鲜,很快被失败所导致的枯燥所代替。有好几次想,就做到这里吧,反正已经是师兄做过的东西,重复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很意外的,在某次实验的最后一张铜网上,清晰的“柳叶”状相分离结构就在我完全没有意料的情况下刺激了神经,太美了!师兄不失时机地告诉我:永远不要轻言放弃!美丽也许就在最后一下子!课题组里的氛围轻松而愉快,老师鼓励我们在每周例行的组会上积极发言、踊跃讨论。大家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每一次交流都可能会激发出某个思维上的火花。从师兄师姐们那里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帮助,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师弟师妹,这种朴素的关心与爱护是科研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在对本组的以往工作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后,我迫切地想知道今后自己的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大家本科期间学过的基础知识相差无几,之后能不能做好科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学科间借鉴联想、灵活运用的意识和能力,这也许就是何老师有关“悟性”的一种解释吧。如何在学科交叉处扬长避短,找到一个合适的立足点,对于刚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我来说是个难题。这时,我们组的黄海瑛老师给了我有力的指导。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同时,我们组的已有工作基础也为表征各种胶束聚集体的形貌结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然而,从基础的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其道路还是很漫长、很曲折的,我们的劣势在于对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晰。我渐渐感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捉襟见肘。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黄老师带我一起参加了2010年9月由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共同主办的首届新型高分子材料与控制释放国际会议。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学术泰斗所作的精彩报告,观看了分门别类、异彩纷呈的海报展示,并向与会代表请教、讨论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参加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何老师所说的会“用”英语的含义。不久的将来,当自己的某一项研究需要发表,还得写得出——这才是会“用”。

时光荏苒,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日子却已过去了将近一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英华正茂的研究生们,尽情去挥洒我们的青春吧,未来的道路或许不是一帆风顺,但请相信:那美好的种子,必有一个快乐的守候!

(王璐璐,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