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综合平台,负载着培养创造、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重任。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提升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反映大学在国内外地位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是大学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协调和处理好诸多关系,才能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建设因大学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及其历史传统而呈现不同的特点。通常,大学主要以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发展,即以通过开展教育教学培养人才为基础,同时,辅以科学研究,来推动本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不同于一般大学,具有鲜明的科教结合、协同发展的特色,主要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布局建设学科,并以学科带动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教育。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优势映射了人才培养的学科优势,在2002—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工作中,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均获得整体水平排名第一,在分项指标评价中,科学研究的评价得分尤为突出。学科评估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传统学科上的绝对优势,更反映出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特色。
2006年4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未来5-15年的发展方向,确定加强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人口健康与医药、现代农业技术、资源与海洋科技、大科学装置等6个领域,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是近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规划与科研布局,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来的学科建设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基于科研布局的学科建设工作,值得研究和思考。
二、学科的内涵与学科建设理念
(一)学科内涵与学科演进
学科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科的发展史就是科技发展历程的缩影。关于学科内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诸如:“教学科目说”、“创新活动说”、“知识门类说”、“科学分支说”、“双重形态说”…由此可见,学科的内涵丰富,学科的形式众多。从学科产生和演变的历史看,学科的内涵包括了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大的层面。从知识的形态看,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知识的分门别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组织形态看,学科是学者探索真理、传播知识,按照某种范式从事学术研究,创造学术成果进而形成的“学者共同体”。
纵观学科发展历程,学科经历了从综合到分化,直至交叉融合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分类反映了科学技术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的局限性,为便于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因此,学科分类也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的学科建设是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与美国的指导性学科目录CIP2000不同,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体现了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很浓的指令性色彩。从1983年至今修订过三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既高度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修订学科专业目录,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的划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并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新的目录将以一级学科为主线,二级学科淡出,体现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规范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开始从指令性向指导性与指令性并存方向的转变。
同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的学位授权审核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981年开展第一次学位授权审核至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组织在全国开展了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从2010年开始实行新的学位授权审核政策,新一轮委托58所研究生院高校自行审核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并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开展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初审和审核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学科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调整与修订,以及学位授权机制改革,正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和授权方面的“扬弃”之举,带来学科建设理念的革新与学科建设主体的变化。
(二)学科建设理念
大学学科建设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使命、学科性质、学科文化、学科功能、学科结构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学科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以及内部诸元素之间关系的基本把握。学科建设理念是学科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影响着学科建设的进程与质量。鉴于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的差别,不同大学有各具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北京校区的13个院系和分布全国的10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独立法人的科研实体)以及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共同组成,实行“三统一”(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四结合”(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培养单位为基础,科研实力强大、积淀深厚的网络化教育体系。
《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要求把中国科学院真正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团体;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由此,基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布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走“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即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促进学科建设,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手段,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学科资源,高水平科研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教结合,协同发展,坚持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学科建设理念,实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科建设主体
《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修改以及学位授权审核体制的改革,不仅反映出学科建设理念的革新,同时,也反映出学科建设主体的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学位授权审核从国家集权到分权至省市、放权给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逐渐从宏观层面下沉到微观层面。从宏观角度看,学科建设的主体包括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前者负责制定、完善学科专业目录,掌握学位授予审核决定权;后者则从大学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出发,开展本校的学科规划,统筹安排资金的投入,统一配置学科建设所需要的资源;从微观的角度看,学科建设的主体包括大学内部设置的学院(系),承担学科建设主体的具体责任,即通过院系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换言之,院系及其教师队伍主要以教学活动方式履行着学科建设主体的具体职能。
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有科研做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也必须依托学科建设的工作,因此,处理好学科建设与科研任务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涉及全局的问题。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源泉,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科研活动加强了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科研的水平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学科是科研活动的载体,明确的学科发展战略,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必然有助于卓有成效和特色的科研工作,离开学科建设的平台,就无法凝聚学术梯队,展开研究活动。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科方向不同于科研方向,学科方向是科研方向的凝练,是学科本身具有特色和优势、相对稳定的较大的研究领域;科研方向隶属于学科方向,是学科方向的细化,甚至带有学者个人研究倾向,是相对较小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一所通过整合科研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研究型大学,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在学科建设的主体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大学的特点:院系主要承担着教学组织工作,是教学任务的责任主体,同时,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分布全国的1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则以科学研究为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单位科研色彩重,科研实力雄厚,学术队伍力量强大,前沿性研究项目众多,科研条件优异,以学科为平台,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同时,他们不仅是科学研究主体,还是学科建设主体,承担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科建设的重任,凭借科研任务优化学科方向,需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出成果与出人才双赢的局面。
三、立足科研布局的学科建设思考
(一)科研布局与学科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是一项关系高校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是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大学有其自身的传统和历史,其战略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布局,学科建设规划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模式,由大学统一规划全校的学科建设,统一调配资源和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院系具体落实学科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负责学科建设的具体事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布局,整合了各个研究所的教育资源成立的科教结合的研究型大学,其所属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和完整的资金支配权限,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还是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主体。因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规划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统筹规划,和谐发展。
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人事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起从宏观层面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国家的科技战略需求,尤其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具体部署,兼顾不同地域在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的差异,着力推进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潜力学科、交叉与前沿学科等方面的建设,学科建设规划立足科研布局,充分体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者,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单位的战略目标,实施“自下而上”的学科规划,对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加大投入,做好学科专业点的建设,保证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学科建设规划在重视学科数量与质量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到学科的结构科学、布局合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工类学科历史悠久,优势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相对较弱。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是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大学有别于单纯的科研机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具有创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一流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要保持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理工类学科,同时,还应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具有很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质量控制与动态调整
学科建设不仅包括申报新的学科点,还包括对现有学科点建设情况的监督与评估,这是检验与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科评估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系统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家层面的学科评估包括国务院学位办开展的全国学科定期评估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带有排名性质的、大学自愿参与的学科评估。大多数的大学内部并没有对本校的学科开展常规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各大学的学位授权点尚未全面进入评估工作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100余个科研单位为学科建设主体和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实行“统一授予、分级管理”的学位授予管理体制。为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借鉴国家的学科评估体系,结合本院自身特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了其独立学科专业培养点的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培养点的自我评估工作。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自我评估的综合情况,作出继续授权、限期整改和终止培养点授权的处理决定,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对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院系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中的不同角色,培养点评估中应区别对待两类学科建设主体,对院系进行的学科评估应侧重教学方面,其权重比例大;对培养单位的学科评估应侧重科研方面,此项权重比例大;由此,评估的结果才会客观、科学。学科专业培养点的评估不同于增列学科专业培养点,后者侧重的是申请学科点时应满足的基本条件;而评估标准应关注学科点设立以来,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质与量的变化、进展情况,侧重的是学科点建设的绩效。
学科评估工作应坚持质量优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从优化学科结构和提升学科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不适合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实行撤销备案的机制,坚决避免学科建设中“只进不出”的弊端,以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完善自我评估与国家评估相结合的学科建设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学科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一系列重要方面。明确学科建设的理念,理清学科建设主体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的开展学科规划工作,建立学科质量控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基于科学布局开展学科建设与规划工作独具特色,高水平科研工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探索和实践了学科建设的新模式。
(李春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缪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副主任,博士,教授;王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