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前党委书记、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在采访之前,我们就在忐忑,将要采访的王丁老师,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们如约地采访了王丁老师。刚进门,王丁老师那和蔼的微笑便消除了我们的紧张与顾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的谈话中,倒不像我们在采访王丁老师,而是在聆听一位长辈对我们的教诲,传达对人生的感悟。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与工作
王丁老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空间物理,这个看起来与水生生物关系不大的专业,怎么会让王丁老师选择了水生所?谈起这点,王丁老师意味深长的说道:“对于自己未来工作和研究方向,不能盲目,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去选择”。
王老师谈到,在毕业以后,他一开始被分配到专业比较相近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但当时的武汉分院党组希望他留在分院工作。由于对行政工作不感兴趣,王老师一直没去报到。几周之后,武汉分院打来电话谈起工作一事,王丁老师又多出了一个选择:水生所正在从事的白豚声学研究,需要一个具有物理学基础的毕业生去协助工作。王丁老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因为对于生物,王老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自己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算是兴趣使然,这样才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热情。
王老师不仅自己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倚重自己的兴趣,也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所研究的方向,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当中去。
陈敏敏是王丁老师的博士一年级学生,她的研究方向是江豚的种群遗传结构评估。谈到研究方向,陈敏敏也认为兴趣是驱动自己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有自己主动钻研的动力,也就会将科研中的苦闷转换为实验中的快乐。在王老师承担的项目中,分子遗传学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项。因为分子方面是近年来的热点领域。将种群遗传学与江豚研究结合起来,更能揭示出江豚种群演化的一些规律;而且相比于生态学和声学方面,分子方面的室内研究比较多,女生会更合适一些。”
在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中,还有一套独特的“制度”。在研究生的前几个月中,学生不会参与到某项具体课题当中去,而是轮流参与每个实验室的工作:每个学生会参与到各个方向当中去。这样在研究生的前几个月,每个学生就会在所有的方向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然后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以最大的努力参与到这个方向中,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各尽其用,获得最大的成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加强自己的沟通与综合能力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王丁老师说道“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做出一定的成果,研究生阶段还要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不仅要学会书面形式的表达,还要提高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水平”。
说到沟通能力,王丁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白豚项目需要进行国际间的合作,每当国外的合作者来到中国时,王丁老师总会自告奋勇的担当起接待的工作。虽然那时候外语不是非常流畅,有时还需要借助“肢体语言”,但是王丁老师还是积极地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他在接待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沟通能力,还提高了自己的外语口语能力。在他接待的合作者当中,有一位美国的教授主动邀请王老师参与到他研究海豚的项目中,并攻读博士学位,王老师也最终成行。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王老师自己的点滴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
“我们实验室的学生需要参与到野外的工作,我就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协助其他的同学,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他们所做的工作,这样毕业后在外工作才能独挡一面”。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王老师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不是每个学生在毕业以后都会进入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去。在这时综合能力就非常重要了,掌握不同方面的技能会使得在岗位上事半功倍,更加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加强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谈起中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区别,王老师谈到,“在美国,每一个研究生都会有一个委员会来监督你的学习,这个委员会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组成的。我是研究海豚声学的,委员会里面就会有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导师,这样在自己的课题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的去找相关学科的导师去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研究生阶段,学生应该更加主动的与导师进行交流。因为导师会为你选择更加正确的方向,这就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初到美国时,王老师一方面通过阅读文献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一方面则通过与导师进行交流来确定自己实验的实施方案。这样就使得自己课题的进行非常顺利,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说到对学生的一些期望,王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成长。谈到这里,王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在刚确定研究方向时候的一些经历。由于研究海豚声学需要多种仪器协同观测,所以在王老师到达美国之后,导师就给他订购制了所需要的设备,但是这些仪器在王老师所在的实验室以前却没有人用过。面对先进的声学仪器,王老师没有束手无策,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不断的交流,直到最后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仪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得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锻炼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候的那份心态。
研究生阶段,及时与刻苦这两个方面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需要完成课题,所以这两方面的素质就非常重要了。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些机会可能是一瞬即逝,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实验的某一环节。野外采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恶劣的环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刻苦的精神,能够完成所安排的任务。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失败,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好心态,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刻苦地进行钻研。
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在陈敏敏看来,勤奋与主动也是科研中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一点在她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旦老师分配了任务,或者自己确定了工作安排。自己就会抓紧完成,不会往后拖。而研究生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陈敏敏认为研究生对自己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在自己试验过程中要补充很多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软件分析,这样就要求自己一方面及时向老师请教,一方面就需要主动地去找资料学习。这样才能及时的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进展,使自己有的放矢少走很多弯路。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白豚已经几乎绝迹,如果不对江豚进行大力保护,江豚很有可能会重蹈白豚的覆辙”。身为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王丁老师对江豚现在所处的环境充满着担忧。“江豚作为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如果一旦发生灭绝,意味着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王丁老师感叹道,不像一些发达国家对濒危生物进行规范化的保护,现在国人对物种的保护意识还很淡薄。虽然经过课题组不懈的努力,江豚已经能够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繁殖,但是目前野外种群数量已经只有1000多头。日益恶劣的环境给江豚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现阶段必须对江豚进行迁圈地保护,才能使江豚种群得以繁衍。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那些自入学开始便徘徊在我们心中的问题——自己方向应当如何选择以及选定方向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王老师都给我们进行了一一的解答:首先,我们需要广泛涉猎,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确定了具体方向之后,我们便需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险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与导师加强交流,及时的修正自己的“轨道”,自我学习、自我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毕业的时候取得令自己和导师满意的成果,让自己在科苑的星空下自由的翱翔。
这次访谈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王丁老师那份对科研的热情和对江豚的热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我们相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环境下,生态环境必将得到长足的改善;在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争先氛围下,江豚的保护研究必将达到更高的水平。王丁老师的殷切寄语一定会激励着我们勇攀高峰,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才智。
(刘春龙、郑玥、李伟,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