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五教”路径探讨

  • 方创琳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74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数量剧增,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担当起培养研究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十年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证明,在目前推行导师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替代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领徒入行”的特殊作用。

从2001至2011年这十年间,我本人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人,在研究生培养中总结出一些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粗浅路径,归纳起来为“五教”路径,即:尊生重教,严管督教,以奖促教,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一、尊生重教路径:把学生当良师,视育才高于一切

1、把学会做人摆在研究生教育高于一切的首要位置。在每年开学后的第一个研究生集体例会上,首先强调所有研究生首先必须做到: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尊敬老师,关心集体,积极要求上进,助人为乐,刻苦钻研,主动承担导师或单位分配的各项科研任务及其他社会工作。有意识培养研究生的感恩心理和自律意识。在研究生进所后,导师专门敬纳徒酒,3年毕业后研究生要摆谢师宴,不仅感谢导师,更重要的是感谢所有帮助他完成学业的老师、师兄师弟们等。

2、把研究生教育放在至少同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不要把研究生只看做给导师打工的打工仔,一定要尊重研究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看成是最最重要的工作,要学会把研究生培养摆在至少跟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花去至少等量的时间、等量的精力和等量的投入去培养研究生。

3、尊重自己的学生,把研究生当知心朋友。包括尊重学生的选课权、选题权、自由发展权、隐私权等,与学生拉家常,多交流多谈心,用导师的经历和过去感悟80后、90后的研究生,让每一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尽快融入到全新的大家庭中,轻松地做科研,愉快地生活。

4、爱护自己的学生,像爱护自己兄弟姐妹或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维护自己学生的声誉和利益,允许研究生犯错误,但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传授给研究生纠正错误、改过自新的方式方法。

5、一视同仁地善待每一位研究生。研究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基础和基本功差别较大。尤其是来自著名院校的研究生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感,而来自一般院校和西部地区的研究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研究生,要积极开导他们,鼓励他们,在科研工作、生活照顾、心理干扰等方面多关照,鼓励他们找回自信。

6、把研究生作为导师真正的研究助理。首先要按所里的规定聘请研究生为研究助理,并按高限发放助理津贴。同时提醒研究生在学期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办公司。研究生要列出值日表,轮流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的工作与学习环境。提醒研究生之间不要相互攀比研究助理津贴,禁止晚上在办公室结队打游戏,影响他人学习,禁止将女朋友、同学等长时间带入办公室,影响他人学习。要求每位研究生要爱护公共设备和财物,所有由自己保管使用的电脑等设备,一旦发生操作性损害,应由自己负责维修。研究生之间一定要相互帮助,相互团结,不要相互拆台,积极要求上进,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维护本专业的权威性和学术地位,树立专业本身和导师在其他专业和领域中的威信。

二、严管督教路径:坚信严师出高徒

1、严把招生关。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研究生面试工作,这是学生和导师相互选择并相互放弃的过程,必须从品质修养甄别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制图能力、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从每年超过30名的考生中择优录取。

2、严格执行例会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制度,每位研究生就两周以来的工作情况、论文写作情况等提交例会讨论,导师根据交流情况分配下两周的科研任务。确保每位研究生都有事做,有张有弛。这种例会制度有可能在所内,有可能在出差的途中。

3、严把论文选题关、开题关、中期考核关、盲审关、预答辩关和答辩关六道关口。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必须按照研究生规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培养过程,同时要求毕业研究生在第三年的第一学期,每月提交一章论文初稿,并在当年的春节前夕必须完成博士论文初稿,否则延迟答辩。由于这些措施得力,执行严格,迄今毕业的13位研究生论文中,有10位获得盲审的全优论文,硕士学位盲审优秀率达到100%,博士论文盲审优秀率达到95%。

4、严把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数量关。每位研究生进所以后必须和导师合作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由导师出题,与学生共同列出写作大纲和研究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写论文,怎样构思,怎样查阅文献,在哪查阅文献,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运用数学模型等。第一篇论文写作完成后,学生基本上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然后放手由学生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独立撰写论文。

与此同时,导师制定了比研究部更高目标的论文写作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三年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博士生3年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有1篇必须是在SCI、SSCI刊物上发表,否则不准毕业。实践证明,研究生基本都达到了要求,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三、以奖促教路径:实现科研与创收双赢

即使生源好,如果导师不下功夫培养,同样会取得不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更严重的后果是误人子弟,误人前程。为了鼓励研究生早日成为有用人才,成为科研战线上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确保每位研究生“空手而来,满载而归”,我改变了过去对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生发放等量补助的做法,而是采取通过对发表论文进行奖励的做法,大大激发了研究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为研究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我奉行一个理念,即使有朝一日没有科研经费了,哪怕借钱也要履行对研究生的奖励承诺,目的就是要激励他们早日成才。据不完全统计,一位研究生每年因发表论文由我支付版面费、发放奖励费的费用高达6-8万元,实践证明,这种激励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奖励措施为:

1、采取奖励机制促进研究生多写文章、多写高质量的文章。我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欢迎会上重申,论文写作的奖励机制,规定:

(1)在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每发表一篇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时)的论文,除了研究生部奖励5000元外,导师一次性奖励10000元。多发多奖。

(2)在EI收录的刊物上每发表一篇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时)的论文,导师一次性奖励2000元。多发多奖。

(3)在《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学报级刊物每发表一篇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时)的论文,导师一次性奖励1000元。多发多奖。

(4)凡获得院长奖学金的,导师一次性奖励5000元,获得其他奖学金的导师一次性奖励4000元,获得院三好学生标兵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获得三好学生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

2、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北京市科委博士科研基金,锻炼写科研申请报告的技能。目前有4位博士生申请到这一基金,占毕业博士生总数的45%。

3、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种奖学金。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冠名奖学金等。博士毕业生鲍超于2007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4、鼓励研究生积极申请院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目前有3位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2位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5位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四、言传身教路径:用情感化每一人

1、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和潜移默化。导师要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科研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每一位研究生。用自己过去曲折的人生与科研历程影响研究生的人生。

2、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从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尊敬师长、助人为乐、关心集体、与政府打交道、学风培养、论文写作等等方面去影响每一位研究生,让每位研究生轮流跟导师出差,通过出差交谈和对科研过程的感悟,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3、用鼓励赏识的态度影响每一个人。针对研究生中多为独生子女且普遍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现状,导师要学会以鼓励研究生为主,做对事要大加褒奖,做错事了忌讳严重打击,而要不断地鼓励研究生在自信中成长,导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研究生,尤其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研究生,更要百般照顾,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五、因材施教路径: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1、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和因材施教方案。根据每位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研究基础,提出每一位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计划和因材施教方案,使每位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课题做出贡献,为其他研究生和导师拓展知识面和研究视角发挥重要作用。

2、帮助每一位研究生选择人生道路和就业渠道。根据培养计划,有意识地提出研究生走向社会找工作的倾向性意见,把论文写作和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再加上导师的推荐和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研究生就业拓宽了门路。目前,我培养的研究生先后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单位,没有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充分体现出论文选题与就业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带来的好处。

六、初步成效评估

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五教”路径实施近10年来,应该说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从研究生培养取得的成效分析,10年来,研究生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项,这也是地理资源所人文模块近30年来唯一一个优秀博士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项;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3项,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2项,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5项,申请到北京市科委博士科研基金4项,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首届优秀博士论文1项。所有研究生都按期毕业,毕业论文质量总体较高,95%以上的毕业研究生论文盲审达到优秀的水平。

从对导师培养过程取得的成效分析,由于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部门的初步认可,本人于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总之,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和培养路径,这里摸索的“五教”路径只是自己在自身培养中的粗浅体会,希望能得到导师们的指教和批评。

(方创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