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永远挂在脸上的憨厚笑容。他的学生和同事们讲起他的时候都会说他“像尊开怀大笑的弥勒佛”。
他是我本科的一位老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吕艺副教授。
突然很想念他,于是提笔写写他。其实吕艺老师不仅是我的一位老师,也是我的一位忘年交。刚到北大新闻系的时候,上的第一门课就是他的“汉语言修养”,也因为做一个汉语和韩语比较的研究和他认识并熟悉起来。那门课结束之后便和他没有了太多联系,直到两年之后上他开设的新闻编辑课时,他突然问我:“你是那个大一时就做过汉语和韩语比较研究的女生吧,我记得你。”我很感动在这么多学生中他还能记得我。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成了我的采访对象,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坐下来深入地了解他。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次采访,我才知道了吕艺老师那些不同寻常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教会我的道理,远比这些故事本身还要丰富得多。
听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
吕艺老师的童年是在南京老家的市委大院度过的。南京市委大院是国民党时期的考试院,毗邻古鸡鸣寺和玄武湖。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我们小时候正好赶上文革那几年不上课,十二三岁的男孩正是玩的时候,所以我和市委大院里的一群孩子,天天想着办法玩。”吕艺老师说,“春天的时候我们爬到树上去掏鸟蛋,夏天就是抓蜻蜓、蝴蝶。我们养鸡养鸭,还把鸭赶到大院的河里去放。夏天秋天抓蛐蛐,还去玄武湖里摸鱼、抓虾,一年四季花样不断。所以我的印象当中,小时候的生活特别的丰富多彩。”
1969年,吕艺老师的父母作为南京市级机关干部被下放到农村。1957年5月15日起,中共中央先后三次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干部下放”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是文革时期机关干部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的一项政治运动。当时的江苏省,由于下放了很多知青和干部,城市里缺乏劳动力,有一些人能够得到不被下放农村的机会。而吕艺老师并不是幸运儿,只有15岁的他最终跟着父母被下放到江苏省淮安县,户口由城市变为农村。
农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我们去的地方都没有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吕艺老师回想起在农村的日子,“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出门,走四五里路到学校,下了学再走过来,所以天天在田野中走来走去的。”
“在农村最折磨人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前途的不知所措。那时候我并不怕农村艰苦的生活,最难受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理。”吕艺老师说:“在农村隐隐约约就会感觉没有前途。”后来吕艺老师的一些同学,都在城里安排了工作。而他,依然在农村艰苦的生活里,胸怀抱负,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困惑。
如今,当吕艺老师讲述起曾经随父母下放农村的故事,脑海中浮现的总是美好的东西。因为他觉得,随着生活条件的日渐优越,“心理就改变了,那些痛苦的经历慢慢淡漠了,就留下好的记忆。”他总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所以,每当学生对现实有所不满的时候,吕艺老师都会教育他摆正心态,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生活。
父子的北大缘
吕艺老师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别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信息管理系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京大学工作学习已有33年。他的独生子吕昂是我的一位师兄,在2003年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后,又在2008年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吕艺老师评价儿子的时候总是说:“我儿子,比他爸强!”而吕昂师兄却低着头说:“我爸爸还是比我强那么一点!”
让吕昂最为佩服的,是父亲高考的经历。1973年,年仅19岁的吕艺就成为了贵州省安顺市安顺第三中学的中专教师。那时候地方教师资源短缺,吕艺老师教过好多课程。学校需要世界地理老师,他就教世界地理;缺语文老师,就教语文。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从宣布恢复高考到正式的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吕艺和其他很多知青一样,全力以赴准备复习。“当时我非常兴奋、激动,因为这么多年,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和改变自己,所以当有高考这么一个机会的时候,就好像是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特别珍惜。”吕艺老师回忆,“我那时候准备复习,一天只睡三个小时。”由于时间太少,强度太大,离高考还有一周的时候,吕艺老师的身体终于挺不住了,吃什么吐什么,不得不卧床两天。
1977年12月10日,高考。满分400的考试,吕艺老师考了351分,他是贵州省的第一位高考状元。
而就在26年后,吕艺老师的儿子吕昂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
生活是一桌菜
吕艺老师的学生都特别期盼逢年过节老师的家庭聚会。每年春节或者国庆放假的时候,吕艺老师就会把自己的学生们邀请到家里,亲自下厨,为他们准备一大桌子的美味佳肴。日子久了,学生们渐渐了解了吕艺老师的拿手好菜,每次到老师家都有备而来,事先就点好了各自爱吃的菜。这时候,吕艺老师和吕昂师兄、学生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特别热闹。
吕艺老师做得一手好菜,干烧鱼、红烧鸡块、珍珠丸子都是他的拿手好菜。吕昂师兄说:“我小时候都不觉得他做得好,从小到大都是被逼着吃,直到我长大后,开始吃食堂的饭了,我才终于明白他做的有多么好吃,只是我每周只能吃一次了。”
周末吕昂师兄回家看望父亲的时候,吕艺老师也常常会教他做几道小菜。一次北大医学部举办“神厨大赛”,吕昂现学现卖,还得了三等奖。
“吕艺老师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像尊开怀大笑的弥勒佛。” 新闻传播学院徐泓老师这样评价吕艺老师。
的确,生活中的吕艺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当有同学生病了和他请假时,吕艺老师会细心地给他发邮件,嘱咐同学“好好休息,身体要紧”;他负责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的实习,每当有学生问他各个实习单位情况的时候,他总是一遍遍耐心的讲解。
吕昂师兄最喜欢的歌曲就是《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每天都要精心地灌溉,兰花却一天天的垂败,清风送来了杏花香,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一首很短的歌谣,却让我不由得单曲循环着听了好几周。因为在这首歌里,我仿佛能听到那张笑脸背后的艰辛故事,最重要的是那种面对困难淡然沉着的心态。在吕艺老师憨厚的面孔里,很难看出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往事。从吕艺老师那里,我学会了低调,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沉着冷静地面对世间悲喜。我想我的这些变化里,一定有他的功劳吧。
其实,我们在老师们身上能够学到的,往往不只知识那样简单。更多时候,他们对待生活乐观沉着的态度、对待工作孜孜以求的热情,会成为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力量。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苏孟迪,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生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