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

  • 刘智科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768

    有个好兄弟看完《老男孩》突然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还能像小时候在课堂那样大声说出来么?”我看着他的神情,满心欣慰地回答:“是的,我的梦想和小时候憧憬的一样,仍然是想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
我母亲帮我起的名字——智科,智慧的智,科学的科,寓意是希望我把天赐的和所学的智慧用于科学研究。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学习,都是为了能不断地靠近梦想的彼岸,哪怕现实里有多少的阻碍,命运里有多少的曲折,我还是相信天道酬勤,还是敢大声的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本科毕业,我面临了北大,清华,中科院和出国的选择,我最后毅然选择了中科院,我希望在祖国最高的科研机构里学习,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我深信这比获得其他直接的名利更有意义,对自己的成长更为重要。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攻克艾滋病。我也深刻地知道自己现在的能力是那么的有限,所以我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我决定从基础开始,从我深爱的天然药物化学开始去追逐我的梦想。我拒绝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浮躁,选择了动植物王国昆明,昆明植物研究所悠久的植化研究历史和深厚的科研学术底蕴吸引了我,同时我也希望在这个春城里洗掉自己身上的轻浮躁动,沉下心来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迈进。我要把这颗科学家的种子埋在这肥沃的土壤里,在这温和宜人的气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结出惠国惠民的果实。老一辈植化学家孙汉董老师说过:做植化要到资源丰富的地方去!而云南就是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所以我选择了这里,也很荣幸被昆植所选择成为其中一分子。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且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我一直很迷茫,或者说没有深刻的体会,以致在前进方向和众多的选择诱惑面前没有一个标准,这样理所当然会犯很多错误和走很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了《研究生院》往期的文章,很开心看到这么多为科学执著奋斗的同路人和感受到一颗颗为科学而燃烧的炽热的心,他们的灵魂影响和震撼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但同时也很忧心一个个被深刻直白地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在青年科学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科研只追求文章,PI制度的不完善,科研经费的不合理分配等等),引发了我的深思,因为里面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将来成长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到时我该如何选择,现在遇到那些问题的人们又该怎么去选择?
    其实很简单,希望科学家和准科学家们坦率地问问自己“我最初是为了什么而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我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为名?为利?相信绝大多数都不是!答案应该很纯粹很简单,只要大家记起心中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承诺,最初的抱负,那么在名利诱惑面前会自在很多,在现实压力面前会勇敢很多,在纷繁的选择面前会果断很多。是的,我觉得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有对所探究之物的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则必须同时具备第三个要素,这也是我来到植物所,看到“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格训才最后领悟到的,那就是使命感!
    兴趣和爱好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身为科学最基本组成单位的科学家,具备了这两种素质,也就能很好地促进其研究领域的发展了。但科学不应远离生活,远离现实,要知道科学的诞生是因为“需要”,是为了满足需要,为了应用于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事业的发展。所以只有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的科学家,才能真正造福人类,造福世界,才能铭记于人们心中,流淌于历史的长河,并不断影响和鼓舞着后来者。只要每个科学家都认清自己所具有的使命,把科研的动机和人类、社会、世界甚至宇宙万物的需求联系起来,坚守着如此纯粹和伟大的科研动机,自然就不会衍生出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科研的活水自然就会源源不断,沿途桃李也会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在这里我想也不需要举例说明我的论点了,纵观历史,伟大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因为解决了某种“需要”而突显其伟大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个科研领域里都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在大家心中,希望大家铭记的不要只是他们的成就和传说,更重要的是继承他们的灵魂和意志。
    可能我的文笔还是十分稚嫩,但我希望这种稚嫩能让大家想起最初的梦想,想起当初追逐梦想的美好和在每一个成功面前无比激动的心情。科学家应该是这个世界最天真最满怀好奇心的“小孩”,不断长大成熟的不应该是人情世故的束缚,而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感。
    我的梦想刚露曙光,路还很长,距离还很远,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这个充满许多未知的世界,我要通过自己无尽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满和谐。我会守护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心灵,直到花开结果。
(刘智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