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高强(Gideon Deme Gywa)在野外工作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半荒漠草原上,有一张黑皮肤的面孔,正不畏烈日,专注地搜寻爬行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踪迹。这种在当地常见的小家伙儿是他的研究对象,野外数据的收集可为他的博士研究课题提供有力支撑。他就是Gideon Deme Gywa,中文名高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尼日利亚籍博士生,培养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17年,高强以野外工作助理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参与了一个在尼日利亚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进行的“蝴蝶、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项目。在两年的科研工作中,他深深认识到中国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体现在中国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学家。他由此产生了到中国深造的想法。高强说:“与医学不同,生态学研究在尼日利亚被认为是非常‘无聊’的,从现实角度看,成为生态学家意味着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获得科研经费。由于资金缺乏,没有相关的研究平台,我们很难在生态学研究上有所突破。”2019年,他成功申请到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得以加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杜卫国课题组,研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适应的塑造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野生动物的保护。
然而,在异国的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由于语言不通,参加组会和各种学术讲座是最难的,我要理解那些中文汇报是很困难的。”高强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刚入学时,高强对爬行动物生态学的基本背景了解较少,杜卫国研究员随时给予他专业指导,经常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实验设计等。孙宝珺副研究员建议将组会的汇报内容翻译成英语,让高强更好地参与并与大家交流讨论。此外,课题组也尽量在学术和生活中给予他帮助,如教他简单的中文以适应新环境,帮助他提高实验技能等。
课题组的温暖友爱,使高强在异国也有了家的归属感。他说:“我特别感谢同组的博士生姜中文,在雁栖湖校区学习期间,他帮助我学习了基本的中文,这提高了我的沟通能力,使我能够更轻松地适应新环境。我还要特别感谢郝馨博士,她和我多次在蜥蜴实验设计和操作上进行讨论,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强不是唯一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周旭明研究员课题组的Olatunde Omotoso,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欧莱德,同样来自尼日利亚,同样是独自一人来到中国追寻自己的科研梦。欧莱德对揭示长寿动物抗衰老的分子机制有着浓厚兴趣,探索长寿动物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是他正在进行的博士课题。在求学过程中,高强和欧莱德渐渐与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们熟络起来,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他们一起忙碌的身影,办公室中也会出现他们热烈讨论的场景。
动物研究所研究生欧莱德(Olatunde Omotoso)
2022年9月,高强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高强希望能够在尼日利亚创建自己的生态学实验室。“我计划创立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将爬行动物的适应机制、种群动态及物种水平生殖生存策略中的野外和实验数据结合起来,促进尼日利亚生态学研究的发展。”高强笑着说。目前,尼日利亚与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有着强有力的合作,借此平台,他也希望继续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和中国其他优秀的科研人员合作,为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的合作发展作贡献。
(来源:“学习强国”APP,中国科学院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