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钦军 每个人都可以优秀

  • 郭霞丽 胡凌霄 李晨阳
  • 创建于 2015-08-31
  • 6976

编者按

       彭钦军,中科院理化所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是25位获奖人员中唯一隶属于中科院机构的研究员。他喜欢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科研中的难题。一路走来,他没有经过所谓的艰难抉择与两难境地,路总是顺理成章地走了下来。在彭钦军看来,当一个人尝遍“百草”,自己真正喜欢并且适合的路自然而然就会呈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是优秀的。”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尽力做到最好。

       彭钦军是中科院理化所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激光物理、高功率全固态激光技术、变频激光技术等研究。在许祖彦院士的指导与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彭钦军带领他的团队在固体激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重要进展,是中科院和理化所“一三五”两个重大突破的技术负责人。凭借突出的成绩,近日,彭钦军荣获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25位获奖人员中唯一隶属于中科院机构的研究员。消息传来,彭钦军顿时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人物,然而面对媒体的盛情邀约,彭钦军一一拒绝。作为国科大的导师,他破例接受了国科大记者团的专访。

       彭钦军很忙,对待时间更是节约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与他约定采访时间的过程自然也充满了波折。他说,白天的时间已经占得满满,晚上8点半到12点之间,无论哪一天都行。即便如此,采访的时间仍然充满了变数,因为时不时会冒出来一些重要紧急的会议迫使采访一拖再拖。最终,彭钦军为了表示歉意,特地抽出周六午休的时间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趁年轻  广泛体验

       在今年“五四青年奖章标兵”颁奖会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说:“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温饱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却多了起来。突出的一点就是:当年轻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时,总是充满了迷茫。”

       对此,彭钦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当下的年轻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想要在繁复的社会中一次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然而,这样的幸运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这条所谓“最合适”的道路。所以,彭钦军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急于锁定一生的志向,而应尽量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体验之后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彭钦军说,“重要的是,不管处于哪一段人生历程,不管当前的选择我们是否喜欢,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努力中积累的经验,将为我们找到一生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彭钦军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过不同的工作,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大学期间,就读物理专业的他兼修电子技术,能在4小时之内焊出一台电视机,夺得全校第一名,并且以非电子专业学生的身份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毕业后,彭钦军到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任教,带领学生斩获多项荣誉,打破了建校以来的纪录。在无线电测向创新活动中,彭钦军带领的学生更是把国家冠军与世界冠军收入囊中。早在硕士阶段,彭钦军就在一家光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以四川大学署名的学术论文,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成绩。来到物理所攻读博士后,彭钦军师从著名激光技术专家许祖彦院士,担任国家863项目副组长……

       青年时代丰富多彩又精益求精的努力,最终为彭钦军开辟出了那条“最合适”自己发展的道路:他先是打破了物理所不留本所学生的规定,留所工作。之后,由于工作需要,彭钦军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称理化所)扎下了根。

       “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是优秀的。”彭钦军说,但前提在于,在找到那个位置之前,你是否真诚、努力、奋斗地走过了每一段路。

 

挤时间  加倍努力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做到很好”,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彭钦军认同这样一句话:想要获得成功,仅比别人多付出2到3倍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是10倍,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10倍的努力是怎样的概念呢?

        彭钦军每天早上8点起床,在课题组一直工作到晚上1点左右,才肯回家休息。除了紧张的工作时间,他连走路和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总在思考着问题。“我常跟同事和学生讲,假如我见到你们没打招呼,千万别在意,那是因为我正在想事情!”

       对彭钦军来说,工作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就连在春节放松身心的时候,他的脑子都会迸发出一些灵感,其中不乏科研上的重大突破。“一个项目,不是说实现就能实现的,需要前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当笔者问他这样会不会太累时,彭钦军却笑着答道:“这个过程因激情和热情而快乐。”

       彭钦军在时间管理上非常严格,他总能在生活的细节中,找到让时间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方法。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健康的身体是做好研究的必备条件。为此,有人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健身。然而,彭钦军却独树一帜:“上健身房、泡游泳馆,都太浪费时间。我从不安排专门的运动时间,而是把运动渗透进日常生活里,因为生命在于时时刻刻的运动。” 他平时去任何地方,即使是从办公室到食堂也很少缓行,基本都是快步或跑步前往,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锻炼了身体。

 

学哲学  助力科研

       彭钦军酷爱研究历史,然而历史不等同于有趣的故事。彭钦军认为:“政治家看历史是看权术,我看历史是看哲学。很多时候,用哲学的思维来看科学问题,往往会让人在艰难的选择中豁然醒悟。”

       当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使命在于从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开拓者,在科研领域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无疑给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探索国际上尚未成功的领域,就意味着每一次尝试都史无前例。这样的工作,与其说是一次实验,不如说是一场赌博,一旦决策失败,不仅科研人员的心血付诸东流,也浪费了一大笔纳税人的钱财。

       彭钦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这样的成果是如何产生的呢?彭钦军回答:要用哲学观点辩证地看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国内外有众多极为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出成果?这其中,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技术瓶颈。因此,思考、判断他人做不出来的原因,就至关重要。

       这种分析,不仅要从技术角度切入,更要从人性层面考量。比如一次重大高功率激光实验,美国人失败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而是由于他们太过自信、期望太高,实验设计超出了实际的技术水平。症结找到了,彭钦军课题组就有了优化调整的思路,并终于研发出了世界上最高功率、最好光束质量的固体激光器。

       除此之外,彭钦军认为科研还要向生活取经,只要善于观察、主动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为科研注入新的灵感。他曾多次将管道技术、自行车和汽车的一些工程技术成功运用到研究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好导师  诲人不倦

       谈起导师,彭钦军的学生是满满的幸福和崇拜。博士一年级的学生陈家康说:“彭老师总是精力旺盛,跟着这样的老师做科研,我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每一天都精力充沛。”不仅如此,彭钦军广泛的知识面也令他折服:“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课题组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李家佳说,有一天她做完实验已经很晚,彭老师和她进行了一场深度谈话,聊起了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活、科研各方面的问题。平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彭钦军,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和学生交心,真正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这一点让李家佳很感动。

       即将毕业的陈中正选择了留在彭钦军的课题组。问及作出这个选择的原因,陈中正笑笑说:“相比于社会上的工作而言,这里环境更单纯,可以专心致志做科研。虽然科研工作肯定会很累,但是课题组的氛围好,导师也很优秀,我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工作,感到很开心。”

       采访结束,彭钦军告诉笔者:“我的目标就是带领团队为科技强国之梦贡献一份力量,但祖国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年轻人,所以对年轻学子的培养一定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他希望,有机会与国科大学子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一起探讨问题,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年轻人找到人生的路标。

 

后 记

       采访中,笔者注意到,彭钦军从来不拿包,所有的随身家当就只有钱夹和腰间那条用特制钢丝串起来的钥匙和手机。不仅如此,彭钦军甚至没有自己的专属办公室和个人电脑。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借用”老师和学生的电脑,用完再归还。

       这样一位“一无所有”的老师,令学生钦佩有加,也让笔者感慨颇多。

       在谈话中,彭钦军强调最多的就是“努力”二字:努力提升自我,努力攻坚克难,努力报效祖国。简而言之,他强调的是“舍”,而不是“得”。

       他还提到“怕”,怕浪费宝贵的工作时间,怕浪费国家的科研资源,怕浪费纳税人的钱……在科技创新这场“赌局”里,他既有放手一搏的豪气,也有小心翼翼的谨慎。

       也许正是这样的“舍”和“怕”,成就了眼前这位如此优秀,又如此质朴的彭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