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艺 不给青春留遗憾

  • 孟林 何琼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5-11-16
  • 8641

编者按

她是国科大首招300多名本科生之一——黄埔一期的学员;她是国科大本科生 QQ群群主,本科生校服“总设计师”,国科大本科部学生会主席;她的专业方向是生物医学,她希望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事业中,医学和生物学恰恰如此;她敢想、敢做;她爱好古典诗词,也是音乐“潮人”;“我想过得丰富精彩,不给青春留遗憾”——她就是王博艺,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孩。她阳光雀跃的身影告诉我们,没有人的青春是荒芜苦涩的,只要你带着审美的目光看世界。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自入校以来便广受关注,王博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学生之一。早在开学前她的名气就传遍全校:国科大本科生QQ群群主,本科生校服“总设计师”。开学典礼上她那“武侠雄风翻滚,威风豪迈凛凛”的发言稿更让人印象深刻。难得的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她不仅是全国生物奥赛铜牌得主,还是个爱设计、爱音乐的“潮人”。如今这位武侠女神担任了国科大首届本科部学生会“帮主”,继续演绎大学的精彩。王博艺告诉记者:“在国科大,我们想过得丰富精彩,不给青春留遗憾。”

不走寻常路

“国科大最吸引我的就是‘开山者’这个名字,我渴望做创造历史的人。”

每一次升学,王博艺都遇上改革,“大学就继续遵循这个规律吧,不走寻常路。”国科大首招本科生,学校有推荐名额,王博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面试,就这样走入了国科大,顺理成章。“开学后,我们特别享受被重视的感觉,宿舍和教学环境都很棒。”

王博艺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师从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范祖森教授。“我希望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事业中,医学和生物学恰恰如此。”一开始王博艺对细胞生物学方向很感兴趣,但没有选定具体的分支专业,“直到后来,我爷爷被诊断出了肿瘤,尽管最后证明是良性肿瘤,但这件事情还是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从此,我对生物的兴趣变成了学业理想:我要做肿瘤细胞方面的应用研究!”癌症是一个很复杂的医学难题,但王博艺相信,全球众多科学家每人作一点点贡献,最终一定能攻克癌症。

进入国科大,王博艺给自己定的目标:努力考出一个理想的GPA,早一点进实验室做实验,坚持学好英语。在大三或大四时,她希望有机会去国外交流学习,感受国外的科研氛围。

如今有一个热词,叫“女性玻璃天花板”,是指虽然理想的职位对女性群体来说并非遥不可及,却无法真正接近,看似前途光明远大,实则被透明玻璃阻隔。在职业规划中,每个女生都要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进行选择,而王博艺则斗志昂扬,“我不怕玻璃天花板,与其干一辈子不喜欢的事情,还不如在喜欢的路上奋勇前行,无畏无惧。何况,我什么苦都能吃。累了趴着睡10分钟,醒了就精力充沛。”

生物,因为喜欢

王博艺对生物的兴趣跟妈妈有很大关系。作为生物老师的妈妈,值班时经常带王博艺去自己的办公室,而王博艺对隔壁的生物实验室则充满了好奇,从仔细观察到动手实验,她从小锻炼了自学能力,慢慢走向了生物的科学殿堂。

高一学校的“翱翔计划”,让王博艺体验了一次真正的科研。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刘刚研究员,指导王博艺做《环境胁迫对天蓝色链霉菌生长发育和刺激代谢的影响》研究。初入实验室,王博艺对试验步骤并不熟悉,用移液枪取液时,手心捏得全红了。“因为取液必须特别精确,刚开始做很累,但是刘刚老师手把手亲自教我,我特别感动,心想一定要做好。” 3个月的实验,让王博艺体会到,科研必须要吃得了苦,不仅仅是严谨细致地做实验,还要熬夜写论文、做PPT。但是整个过程,王博艺都充满了兴奋和好奇,她了解了科学实验的过程、撰写论文和作报告的方法,在科研的道路上比同龄人走得更早。

高二,王博艺备战生物竞赛,走上了与别人不同的道路。

王博艺所在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竞赛培训。她孤军奋战,学习切片和解剖等基本实验技能;在图书馆硬生生地啃着一本本厚重的专业书籍;在论坛里请教一个个艰涩的问题,愣是一个人把大学四年生物系的课本自学了个遍。而这些,全部源于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喜欢。

“生物对我来说,不是一门学科,是一个爱好。”

为了参加生物竞赛,跟老师协商后,王博艺暂停了4门课,腾出大量时间备战竞赛。整整一个学期,凌晨4点起床,一杯黑咖啡,几片儿饼干,微弱的手电筒照在书本上,到6点宿舍开门了,她就背着书包去自习室。她并不觉得累,只是有点遗憾:“一天要有28个小时就好了。”一开始一本《普通生物学》王博艺都要看好久,后来她3天刷一本生物学课本,笔记有厚厚一摞,看过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一米多高。“整个过程感觉自己进步了好多,回头看这些笔记很感动、很珍惜。”

“我一直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虽然备战竞赛后,王博艺的总科成绩有所下滑,但仍能稳定在前列。“班主任、生物老师和英语老师一直支持我,相信我的能力一定能够追回来。”

生物竞赛,不仅让王博艺掌握了大量的生物知识,拿到了奖牌,也结识了全国的“大神”朋友们。一开始,王博艺完全摸不着头脑,就去网上向“大神”们“求救”。论坛里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经验,告诉她什么阶段看什么教材,王博艺才渐渐掌握了方法。“我拿到的是铜牌,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在全国赛中,这只是中等水平。”“我认识很多金牌得主,他们看过的书是我的两倍,每本书都翻得很烂。 他们对生物的执着,一直激励着我。”

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

“小时候我以为文理科是冲突的,后来才发现很多科学大家都是饱读诗书、博通古今,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文理兼修。”别以为贴上了“生物竞赛”的标签,王博艺就只是一个典型的严谨勤奋的理科生,其实,她还担任中学的诗社社长,心中有个文学梦。

王博艺在校直升班里,不用参加中考,初三下学期就在高中部上。参加冬令营的时候,她偶然看到了诗社的作品集。“一下子就被那种感觉吸引了,文人傲骨,抒情达意。原来我们还可以写诗,甚至是古体诗、绝句、律诗。”

就这样,王博艺开始了品读诗歌的日子。从婉约派到豪放派,她一首首读下去,直到“手痒痒”了自己开始试着写。拿着稚嫩的作品,王博艺向诗社老师请教,一字一句推敲,一次一次拜访,后来诗社换届,老师推荐王博艺担任社长。

“诗社是全校文学社中最具才气的地方,是远离现实的灵魂净土。每个人都孤傲高冷,却也友善包容。”每周五下午,是例行的交流诗会。每人把原创诗歌抄在黑板上,在台上诵读。“诗社尊重各种风格派别的人,留长发的师兄、穿古装的学姐都是诗社常态。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长写的‘奈何我天下无敌’,豪迈尽显。”

读诗久了,王博艺的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最开始,婉约派的“绿烟柳莺、暗香盈袖”让她流连忘返,她还专门买了《花间词》和《李清照全集》欣赏,憧憬字里行间的儿女情长和温婉柔情。王博艺写的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是:寻香烟花树,水澜弄绮衣。“看着白纸上的两行字,当时特自豪。”随着不断地成长,经历了辉煌,也承受了挫折,她渐渐觉得,风花雪月的辞藻并没有深刻的蕴意,也没有浓重的情感,只是肤浅和矫情的声张。后来,王博艺喜欢上了豪放派的诗词。比如,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都让她觉得世界博大,心胸宽广。沮丧失落的时候,王博艺便用“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来激励自己,久而久之,她的性格也如诗般大气豪爽,言谈举止的武侠风范称得上正宗“女汉子”。

担任社长的那一年,王博艺利用午休、课间、晚自习后的时间,组织诗社活动,充实而丰富。周末,她会组织诗社采风踏青,有了灵感,回来后写诗激荡思想。“人不可能24小时学习,总要休息,所以就参加活动吧。”

“永远带着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是诗社经历带给王博艺最大的收获。在逐渐形成价值观的年纪,王博艺认识和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学、诗歌、古文、陶瓷、国画、民乐……这让她拥有了博大宽容的心胸,让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艺术,让她永远地向往光明,欣赏世界。

活出青年的朝气

唱歌是王博艺的一大爱好。从小学时参加合唱团活动开始,歌声就从未在她的生活中消失。各种曲风中,王博艺独爱中国古典民乐,她一直想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古典音乐元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经典民乐。高一她接触了原创音乐,发现一直有人在这样做。深入了解之后,她发现原创音乐魅力无穷,原创音乐歌手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坚持和执着。“业余时间,我会跟着朋友去录音棚里录录歌,谱谱曲。”

“第一次写歌是写班歌,挺成功的。”王博艺所在班级的班歌是全校唯一一首从作词、作曲、录音到后期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担任宣传委员的王博艺和班长组织了整个过程。王博艺擅长设计,有想法:“我喜欢做文艺宣传工作,光画板报就画了七八年了。”

闲不住的性子,数不尽的想法。高考后的暑假,王博艺和同学独自策划去杭州、天津“溜达”了一圈。查攻略、定行程、买机票、找酒店,全都是自己实施的。“我喜欢旅行,不是去旅游景点,而是专门找冷门的、有故事的地方。”天津民园西里的建筑给王博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最有意思的,还是和当地人打交道。“天津人特别实诚。和本地人聊天,才能真正感受风土人情,这是活的建筑。”

除了旅行,暑假主要做的事,就是和国科大的小伙伴们交流,为上大学做准备。国科大本科生QQ群在本科生招生和联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群主,正是王博艺。这一举动让国科大很多老师对本科生刮目相看:不仅成绩优异,组织能力也毫不逊色。而对王博艺来说,这只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一开始没想那么多,就想建个群大家在一起方便交流,后来慢慢几十人、上百人,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到现在可能有近400人了。”群里不仅包括国科大新生,还有北理工学生、青年班主任、招生办老师、国科大的学长学姐等。平时校方发通知会在群里发送,新生也会在群里吐槽,相互了解。

开学之前,王博艺琢磨着,开山者的“必备装备”还没有呢。她在群里一张罗,一下子集齐了13个爱好设计的新生,决定一起设计新生的校服和手提袋。“大家因为兴趣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很融洽。”王博艺牵头,剩下12人分为技术、绘画、劳动部,“我出大框架,就像当年做板报一样。绘画部具体画出来,技术部转换成电子的。每人发挥特长,才能做好一件大事。”十几个学生在一起忙碌了一个暑假,终于拿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他们也因此成为很铁的朋友,开学第一天就见面聚餐。“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

开学后,看着自己设计的作品——文化衫被制作了出来,穿在了每位新生的身上,“很有成就感,想继续做下去。”开学后,王博艺和她的小伙伴们成立了校园文化创意社团“果壳良品”,把UCAS各种周边做成一个系列产品,衣服、袋子、胸标、信封、本子,“都要留下我们的brainstorm。”

大学生活初体验

“大学给我一种渐渐独立的感觉,自我选择性很强。”王博艺从课程、导师到生活节奏,都是自己作选择,“所以作出的选择自己要负责任,要经过深思熟虑。”

学业上,王博艺收获最大的是独立思考和集思广益。“在高中不会做题就问老师,没什么需要深入讨论的。但是到了大学,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中科院数学所冯琦老师的线性代数课,老师亲自出每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王博艺一开始很担心,自己思考不出来怎么办,或者答案是错的怎么办,后来慢慢发现,不管结果对错与否,思考的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此外,在大学,同学才是最常见的老师。因为大学不像高中可以随时找到老师问问题,“有时候几个人都不是很明白,但是凑在一起讨论就慢慢有了思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美妙!”

“我们管冯琦老师尊称为‘冯大大’。”冯大大有很多经典语录,他喜欢把数学定理或者定义称作“好朋友”,每次上课他总爱说:“我们有很多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新朋友”“你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吗?”

“期中考试后,冯大大专门抽出一个周末给我们讲大学学习方法和对待学术的态度,我们不仅受益匪浅更是深受感动;感恩节我们送他一支康乃馨,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他真的很为我们开心。冯大大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他说,他从没教过像我们这么好的学生。这学期冯大大最后一次上课的课间,我看到他的IPad里有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和照片,他说要记住我们每个人的面孔和名字。大学公共课的老师会对学生如此上心,我们都觉得很幸运。”王博艺说。

除了学习,作为学生会“帮主”的王博艺组织了各类活动。“‘随手拍’摄影比赛,征集到了不少优秀的摄影作品;冬季长跑比赛,手机APP记录里程数的方式,增大了活动的自由性和可信度,还提升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大家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浙江大学拍摄新年祝福短片,也算是有了第一次正式外交;元旦包饺子活动,让大家边玩边吃不亦乐乎。”

王博艺,从生物和诗歌的世界里走来,到国科大——科学的圣殿。她阳光雀跃的身影告诉我们,没有人的青春是荒芜苦涩的,而多方尝试、踏实积累,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青春的意义所在。面对着新的角色、新的身份,王博艺敢想敢干的热情,事不避难的担当,朝气蓬勃的姿态,让我们无理由不相信,这个北京姑娘,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