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席南华、欧阳颀、李永舫,他们是院士,他们是大师,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摘下院士、科学家头衔,同其他教授、研究员一样,他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而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授课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首届本科生。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我们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多。甚至我们在食堂吃饭时都能偶遇到院士。”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来说,院士授课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院士们将自己内在的品质、精神传递给学生,从他们身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等等,虽然它们缺乏即刻兑现的交换价值,却无疑寄托、传承着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
5月11日,凌晨。当沉寂与幽暗还弥漫在夜幕的笼罩下,当大地依然还在梦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却已早早登上了3点的航班,从福州赶回北京,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在早晨7点30分之前回到位于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给这里本科一年级的新生继续讲授《数学分析》课程。
5月11日,正午。在给本科生讲授完当日的教学内容后,袁亚湘院士又匆匆赶往机场,前往上海参加中欧运筹学双边会议,准备次日在大会上的发言。在报告结束后,袁亚湘院士又一刻不休地赶回了北京,准备周三上午的课程。
这就是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会长、中国运筹学学会理事长袁亚湘院士忙碌的一天。
然而,摘下院士、数学家头衔,在国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员一样,袁亚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而他的授课对象正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首届本科生。
其实,在国科大,像袁亚湘院士这样从科研一线走上讲台的院士不止一位。目前,包括袁亚湘在内,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共有4位院士给本科生上课,另外3位分别是教授线性代数的中国科学大学副校长席南华院士、教授热学的欧阳颀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学原理的李永舫院士。这些院士不仅完整地为本科生上完其主讲的课程,而且部分院士同时还担任学业导师,进一步为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辅导。
院士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吗?
2014年,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首招300多名本科生以来,因院士给本科生当班主任、院士给本科生授课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会不会是招生噱头?院士那么忙哪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是大材小用,是对高级人才的浪费”“院士上课不一定比普通教授上得好”“院士上课可能会很呆滞古板,讲的内容也会比较生涩难懂,不利于本科阶段的理解和学习”。
对于种种质疑,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在国科大任教的院士与部分本科生,记录到了他们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作为导师,袁亚湘院士指导研究生已有20多年,但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第一次。为了给95后上好课,袁亚湘做足了功课。他还曾和一位法国学者讨论课程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互通了20多封电子邮件。而熬夜写教学讲义、备课,为学生答疑,也已是家常便饭,但这一切在袁亚湘院士看来还远远不够……有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一个数学概念,袁亚湘院士经常会构造一些直观、巧妙的例子,让大家通过这些例题充分感受到计算数学的威力与魅力;在听到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后,袁亚湘院士会立即和助教们商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让大家都跟上课程,有所收获。
“不要只看到院士头衔的光鲜,更要看到院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要为国科大的学子拥有这样敬业的授业导师感到骄傲!” 这是国科大朋友圈对袁亚湘的评价。
为了给本科生上好课,袁亚湘院士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除了要处理纷繁冗杂的工作事务和进行数学研究,给本科生讲授好微积分课程也已提上了袁亚湘的首要日程。
“在国科大,我们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多。甚至我们在食堂吃饭时都能偶遇到院士。今天我就在学生食堂看到了正在排队打饭的欧阳院士。”来自1404班物理专业的邓云心同学兴奋地说。
国科大贯彻院士授课制度,是对本科精英教育的回归,更是对本科基础教育重视的体现。秉承“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院士走上讲台将成为国科大的教育趋势与特色,更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与革新。
院士上课能听得懂吗?
“定稿不是因为完美,是因为不想干了、累了”“帅哥、靓女不能算一个集合,你说他帅,这个事情没有一个定论”“找男女朋友,有特定条件,但满足条件的可能无解,当然,希望你们有很多解,但有很多解有时也是件麻烦的事”……在席南华院士的课上,时不时便会传出一阵阵欢笑声与鼓掌声。座无虚席的教室里,每一位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思考着,跟随着老师的思路,理解了一个又一个的抽象概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定理证明,逐渐窥知代数学的全貌。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定义时,席院士便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转为具象,把晦涩艰深的概念化为通俗易懂的模型,让同学们更易理解与掌握。
课下,不乏上前向席南华院士提问的同学,大家拿着书本与笔记本把讲台围得水泄不通。“席老师,请问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群’这个概念?”“老师,请问矩阵的特征值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什么具体的应用?”“请问您当初是怎么选择从事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的研究的?”……面对大家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席南华院士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同学答疑解惑,丝毫不觉疲惫与冗繁。直至同学们的所有问题都被解决之后,席南华院士才离开教室。
与舆论所说的“院士上课呆滞古板”相反,在这里,每一位给本科生授课的院士似乎都充满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永舫院士是材料化学方面的专家,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一次课上,涉及电化学电池的效率问题,李院士便情不自禁地延伸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浅出地从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结构及性能等方面为同学们介绍起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望了该研究的应用前景,并鼓励大家今后能加入到他的实验室,共同研究出高效的新材料电池。
“李永舫院士十分平易近人,上课也很风趣和活泼。”来自1409班材料专业的杨佯如是说,“他在第一节课上便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讲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村走出来,并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化学家的故事。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让我们坚定了走科研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
谈及院士上课的独特之处,杨佯说:“李院士上课时经常会谈到目前化学最前沿的研究内容,让我们对整个化学的研究趋势和方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还会经常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我们分享他在做科研时的一些感想感悟以及最新的进展。比如涉及光电池时,他便与我们侃侃而谈起来,告诉我们他在研究光电池时攻克的难点与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让我们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们能接触到一些最前沿的信息。”
院士上课大材小用吗?
“人生苦乐相伴,有付出也会有收获。我出生在战争年代的一条渔船上,经历过‘文革’,曾当了10年的农民。如今,同学们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更要抓住机会、珍惜机会……”
站在讲台上的,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李永舫院士。作为国科大《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主讲教师,李永舫院士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向首届本科生们述说着自己充满曲折的人生经历:生于战火中、在饥饿中长大、高中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当了近10年的农民,直到1977年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后仅一年他就直接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成为了我国招收的第一批博士后。
“一个人通向成功的捷径是努力。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乐在其中,总有一天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李永舫院士用自己的真实故事鼓励着大家……
作为院士,他们不仅仅推动着中国科技的进步,报效国家,更言传身教地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教授给未来的“继承者们”。
“我们的科学事业是肯定要后继有人的。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最高峰的研究阶段可能已经过去。这样一来培养更优秀的年轻人便显得尤为重要。把我们的经验、所感所悟传授给学生,这样我们相信他们能成长得更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席南华院士坦言。
事实上,国外很多顶尖大学对本科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可观的,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学科带头人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是一种常态。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也早已有了院士授课的例子,包括清华、北大、浙大,等等。而国科大,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完善的科研环境——340余位两院院士、120多个研究院所,这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软硬件支持。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表示:“国科大本科生的培养目的非常‘单纯’,即为我们国家,为中科院100余个研究所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正是在这样的培养理念下,让院士在科研的同时进行教学,尤其是对本科生的教学,更体现出一种对科学精神、科学事业的传承。
“让院士走上讲台,让这些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肩负起传播知识的使命,也是对科苑传统的一种继承。早在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授课教师便是包括钱三强、华罗庚在内的众多大师级的人物,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中科大的确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与巨擘,如张肇西院士、赵忠贤院士,等等。”采访中,席院士深情地回顾道。
针对“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是大材小用”的质疑,欧阳颀院士表示:“无论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研究生上课,这都是在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思想。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所必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家自身还能温习巩固一些基础的知识,再次梳理起整个学科的体系框架。‘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对科研有所帮助的。”
同样,席南华院士对该问题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补充说:“院士对一门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理解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他们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有着很好的把握。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院士的影响,会对该学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思维。而院士们的一些科学思想也能很好地通过教学这一过程传达给学生。因此,院士给本科生上课并不是所谓的大材小用。这其中的好处可能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出来,但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最终的收获必定也会是远远超出‘投入’的。”
除此之外,院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能发现一些优秀的科研苗子,把这些优秀的种子选手拉进自己的科研团队,可以给今后的科研工作注入新生的力量。”欧阳颀院士欣慰地表示。
不过,必须指出,院士的授课时间多了,的确压缩了他们不少的科研时间。几位院士都坦言,给本科生上课花费了他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使自己的研究项目或多或少都有所停滞。但为了使国家的科研队伍后继有人,这样做值得。
院士授课,不仅对本科生来说是全新的启程,对一些以前并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的院士而言,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第一次接触本科生。上了这么长时间的课,感觉大家都很努力,课堂氛围也很好,上课时心里很高兴,就像自己又年轻了好多岁。刚刚同学们给我们提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我们要再认真研究研究,我一定要给大家上好这门化学基础课。”化学课上,李永舫院士激情饱满地向学生许诺。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刘明童表示,在国科大,院士授课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院士们将自己内在的品质、精神传递给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等等,虽然它们缺乏即刻兑现的交换价值,却无疑寄托、传承着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
对于今后国科大院士授课制度的发展,席南华表示:“下学期增设的另外几门基础课程,将继续让院士来担任主讲。今后的教学趋势也将会是越来越多的院士来给本科生上课。而我们遴选来担任课程主讲的院士也有一套严格的评审标准,基本上,我们所选择的都是活跃在科研一线、年龄适中、表达和教学能力强的院士。”
院士、研究员给本科生上课,从实验室走进课堂,这是对科教融合的一种探索,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传承。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摄影 杨天鹏 耿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