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如今国科大的学生,仍要做“新时代的人杰”

  • 文/陈艳欣 曹旭栋 图/王一华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创建于 2019-09-02
  • 4381

  2019年8月30日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迎新大会和新生开学典礼在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教1-009阶梯教室作为分会场进行现场转播。本次大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卫强主持。

开学典礼主会场

开学典礼分会场

“历史将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会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国杰院士为新生致辞(点击此处阅读全文)。面对一张张年轻又崭新的面孔,李国杰对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同学们表示亲切地欢迎,“历史将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之后,李国杰分别从当今形势、工程创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共三个方面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当今形势的看法。现阶段,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自主创新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发展的动力。李国杰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相信同学们会如前辈一样无愧“中国人”之名。为此,李国杰结合自身30年来在高技术领域拼搏的经历,提出核心技术并非少数天才的突发奇想,而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在不断试错和学习他人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实现。回顾西南联大的创办历史,他提出,如今国科大的学生,仍要做“新时代的人杰”。

  第二是关于工程创新的看法。对企业而言,“能力=专业技能+人格+知识”。比起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洞察力”。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找要研究的问题。我国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在于市场驱动下的企业研发能力。对此,他深切地期盼,国科大毕业的学生,“不应该做一般的打工者,应当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尖兵,成为工程创新的领军人才。”

  第三是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看法。历史证明,新发明和新发现是相互促进的。学生比起发论文,更要以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为目标,并实现创造和发明。在信息领域,基础性的重大发明比论文更有价值,跨学科应当成为科研的主流。

  “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踩过的老路面,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发言最后,李国杰用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老师——明科夫斯基的话,传达了他对在座新生们在科研创新上最深切的期盼。

李国杰开学致辞

“希望寄托在同学们身上”

      副院长黄庆明教授立足当下,向新生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计算机学院基本情况,使新生对计算机学院师资力量、课程开设有了初步的了解。“简单一句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学科,是一个非常蓬勃发展的学科。为使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们将)希望寄托在同学们的身上。期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黄庆明致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卫强分别向同学介绍15个班级的班主任、学生活动和党建情况。刘卫强对党员同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同学们即将开始的校园学生生活提出了期望,并强调了安全问题。

刘卫强主持大会并介绍流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代表林姝副教授引用梅贻琦先生的话,鼓励同学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与大师同行,共筑科研梦想。林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在校园短暂的时光,修炼本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远大理想,为祖国做贡献。

林姝讲话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学生代表乔艺璇通过回顾自身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坚持与相信。她告诉同学们,面对个人科研的孤独,要会自我调节情绪。“国科大为我们追求真理、实现梦想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片环境是几十年来每一位科院人,在奋斗和实践中一点一滴、不断积淀形成的。”

乔艺璇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

  最后,教学秘书杨林春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国科大与学生教学相关的规定,学生主管张少真老师介绍了学生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杨春林现场解答新生们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我们被传输的思想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回报社会志向的树立等,并没有像今天一样,强调的是科研强国,立足于祖国的科研事业,放眼于祖国的未来。”一位新生通过开学典礼,深刻体会到了中科院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自己能来中国科学院学习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今天的入学教育让我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身上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当谈到老师们的谈话对自己将来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时,另一位新生表示,通过老师的讲解,他对于选课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意识到了成绩不再是学习的目的,而更是科研的润滑剂与助推器。另外,他也认识到了培养良好的科研精神、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听老师们讲述亲身经历,他感慨,“一个好的科研素养是可以成就终生的。”

 

责任编辑: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