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系列讲座】文化的“海岸线”之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侧记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作为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或是电视、老师那里或多或少会受到我国千年相传的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耳熟能详的典故,还是出师表、兰亭序等篇篇经典,无一不透着历史的书香和文化的痕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人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总是有着一些亲切感和骄傲情结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静下心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这次“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讲座对同学们来说显得很是难得。

科技Vs人文

将科技与人文放着一起总是有种违和感。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楼宇烈教授首先从历史的研究方面说了两者的差异。楼宇烈以科技的手段来研究历史时,是力求以定量、定性的方法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但是,这样的还原方式经常会抹杀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有楷模作用的英雄形象,例如将岳飞还原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将孔子还原成了“败家犬”。这些历史遗留下的形象多是经后人添油加醋进行丰满,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后世来说是作为楷模、榜样的角色。对此,到底是讲究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保留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这是科技和人文矛盾的一方面。对此楼宇烈认为:“很多人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些砂锅是打不破的!”

 另外,楼宇烈为中医进行了一次辩护。中医这个古老神秘学科,是人类科学的一大盲区,长时间以来一直倍受科学界的质疑。楼宇烈通过细致比较中医与西医的解剖,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举例来说,当人的心脏被剖出来研究时,它已无法表现处于整体中的特征;而中医讲究内观,在部分还处于整体中时进行研究,更接近事实,“科技和人文的差异出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有时以人文的思维方式研究自然科学有时反而更能接近自然的整体”。

东方Vs西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调和、顺应天命,如四时交替、盛极必衰、相反相成、此消彼长等。道家始祖老子讲究无为,这个无为并不是毫无建树,而是倡导推自然之势,顺势而为,不违背天命行事。有古语曾云:天行有常,不为桀亡,不为尧存。这说的就是顺应天命,将自己看做自然的一分子,可以说是一种古朴的睿智。

讲座又以人本思想为例,对比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人的主动性的影响。从《春秋》、《尚书》、《大学》等古籍中的史料记载,人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其中《孔子家语》中的“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讲求“德为本,财为末”,不靠鬼神,靠提升自身德行来得民意、顺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人的主动性。而就15世纪的西方而言,人们还笼罩在神权的牢笼中,与以自我道德约束的东方不同,西方以神权约束人民,到17、18世纪当东方思想传入西方时才掀起启蒙狂潮。从这一点来看,人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主要源自东方。 

文化的“海岸线”

但是如今,很多人认为人本思想源于西方,甚至出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我国的文化严重西化,出现了令人惋惜的文化退化现象。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年历史传承,虽然时代变迁必然导致一些文化的落后腐朽,但是若是直接全盘否认,彻底西化,这不仅仅将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严重倒退。试问一个没有魂魄、没有根基的民族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呢。

楼宇烈教授说过一句话令笔者印象十分深刻——是海岸线割裂了海洋和陆地,但连接陆地和海洋的也是海岸线。这是传统文化中相反相成的一种体现,笔者也想将它用在这里,在世界这个大格局里,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但是换一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契机。如果能坚持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消化各种外界文化,完全可以让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甚至能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汪雅露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