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吉文院士:地震预报并非遥不可及

【新闻网讯 记者冯振洲】2008年5月24日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1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论坛关注刚刚发生不久的汶川特大地震。本次讲座的的题目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强烈地震,由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主讲。

在谈到地震预报的问题时,滕院士分析了地震预报的难处:

一是地球内部不可入性。迄今为止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科拉半岛的超深钻井达12公里,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精确地探测地震震源附近和周围介质与结构对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大地震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限制了作用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现象的研究仍处于对各个震例进行总结研究阶段,缺乏建立地震发生的理论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经验规律。
 
三是地震物理过程是复杂性的,也就是地震的发生是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就是三条断裂带产生的,所以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是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因此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地震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地震过程的高度非线性、复杂性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地震可预测性的困难是源于人们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以及邻区的状态以及对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必须从地下抚摸,才能对地震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化的认识。
 
但滕院士也指出地震预测虽然很难,但并非遥不可及。他拿气象预报做比较,现在天气预报已经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可以预报80%左右或者是高一点,或者是低一点,可是在100多年前天气预报仍然是靠蚂蚁出动、燕子低分来预报下不下雨,经过100多年的历程,使得这一科学不断完善。他也相信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科学设备的进步,地震预测也会有达到天气预报的水平。
 
而为了达到地震预测的水平,滕院士指出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具体的就是:第一首先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学家的群体。二就是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和真实规律的认识。  第三点是坚持地震预测科学实验,地震预测试验场。第五是多元可靠信息的继承和综合研究,信息筛选,提取高分辨率的信息。六是加强国际合作。
 
责任编辑:冯振洲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