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小分子功能化合物

  • 官子楸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7-07-17
  • 1942

 

研究生院夏季学期课程专题之一《植物的小分子功能化合物》在7月10日至13日给研究生院同学带来了为期四天的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主要包括四个小专题:
 
植物所刘春明研究员的“多肽信号分子”专题,主要内容为多肽激素与植物的信号转导,尽管多肽信号在动物界广泛存在,但是在植物中所发现的多肽信号分子却屈指可数。这类分子可能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控制细胞间短距离信息交流。
 
北大郭红卫教授的“植物的气体激素:乙烯”专题。乙烯是一种气态的植物生长调节因子,它控制着植物的多种发育和应力反应。近期,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模式植物拟南芥的EIN3蛋白水平在乙烯气体存在时会增加。EIN3蛋白时一种接到乙烯调节基因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而且在缺少乙烯时,EIN3能通过一种由两种F-box蛋白EBF1和EBF2介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快速降解。
 
胡玉欣研究员的“植物激素的合成、运输和受体感应”专题。植物地上器官的发育是植物生物产量的重要指标,其过程受到环境和激素的调控。虽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分离到一些相关的突变体,但是对植物地上部分的器官,特别是叶的生长发育控制还了解不多。进一步对决定植物器官的大小和数量的分子及调控机制研究,并通过分离鉴定并阐明器官发育的突变体,来研究环境与植物激素信号对植物地上器官发育的调节机理。
 
漆小泉研究员的“植物次生代谢及抗病”专题。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植物合成大量的次生代谢物,它们不仅与植物抗病、抗虫、抗逆境有关,也在植物之间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作物的很多品质性状,如维生素种类和含量、果实的颜色和味道等直接受次生代谢途径的调控;中药的主要有效成份多为植物和微生物的次生代谢物。植物与病原菌共生存、共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多层次的复杂抗病网络和抗病机理。大量的关于抗病的前沿研究多集中在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具有小种特异性的、由单一主基因控制的、表现为细胞凋亡的抗性。这类抗性常常不持久。然而,自然界还存在基于非小种特异性、具亲和作用 、非过敏反应的抗性,由多基因控制,一般被认为更具持久性。
 
四个专题本着开放性、前沿性、高水平的标准分别从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的不同方面给同学们带来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责任编辑:官子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