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中国诞生的摇篮——西柏坡—海洋所研究生西柏坡社会实践感想

  • 王晔晔 (海洋研究所)
  • 创建于 2010-07-01
  • 1154

西柏坡,新中国诞生的地方,中国命运顶于此。2010年6月5日,我终于踏上了这块圣地,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感受颇深。下车即看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的纪念碑,激动不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新中国诞生的摇篮,走进60多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1947年5月,西柏坡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从此,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坐在旧址简陋的座椅上,抚着凸凹不平的木纹,耳边似乎再次想起60多年前决定中国历史的那次会议的声音。从留存的文物和文字资料中还可以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还警示着千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两个务必”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核心力量。 

    “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也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纪念馆里颇为醒目,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 

    一件件补丁叠补丁的衣物,草鞋,纺车,石磨……简陋的条件,低矮的土墙土屋,和这里产生的精神、信仰、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传扬开去,与时代同行。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在在现如今更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意义,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挑战,争取最大胜利的进取精神在个人发展上更有无比巨大的启示力量。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激励我们牢记“两个务必”, 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作风。在归途的车上,我思虑良久。在现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怎样才能找回我们原本的理想,原来的信念?西柏坡的精神会给我们强大的鼓舞力量!

 

 

 

 

责任编辑:王晔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