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学习体会】在荒漠中构建和谐自然

  • 刘海隆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创建于 2007-12-18
  • 2188
      金秋十月,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十七大在京顺利召开。它回顾了新中国走过的风风雨雨,也展示了已有的辉煌成就。它不只是对昨天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沉淀,更是为明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引领中华民族的未来。
      当我们不懈努力走过一段艰辛的发展之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同时,由于粗放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林立的烟囱玷污了花香,嘈杂的轰鸣湮没了鸟语,污浊的黑水毒害了鱼群,一座座青山被剃光了头,一片片草原被啃出了肌肤,楼兰被毁了,风沙降临了,人与自然已不再和谐,科学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荒漠,沙漠中有流金溢彩的胡杨。夏日的绿洲,瓜果飘香,花团锦簇,冬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让人感受到无限辽远和无限幽静的境界,给人无限的遐想,是现实与浪漫的交响。然而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从而形成山地、绿洲和荒漠三大生态环境系统和不宜于人类活动和生物生长的沙漠、戈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土地易遭沙漠化,新疆已成为全国影响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两大沙尘源地之一;土壤很易盐化,造成土壤品质肥力下降;环境自净能力下降。罗布泊消失,还存在着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的潜在危险。不可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疆土地总面积61.4%。从50年代以来,开荒、樵采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红柳林大面积破坏,带来沙漠化迅速发展的严重后果。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在这里生存,子孙后代也需要在这里延续。“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这是我们新的目标,新的征程,新的使命。
在这块土地上,有着无数为之繁荣而默默奉献的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和其它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实现着“人定胜天”的梦想,也用智慧和双手改造和耕耘着这片土地,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里有全国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双文明标兵刘铭庭,退休后,携家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立大芸种植园,不仅能为国家提供大量急需药材,还能有效保护沙漠植被,因其寄生于沙漠灌木根部,发展人工种植首先要恢复沙漠植被,有利于沙漠地区生态建设。这里有沙漠工作者,他们运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GPS全球精密定位等先进手段,用现代沙漠装备进行踏勘,结合道路工程实际,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趋利避害,提出沙漠公路的选线技术。这里有环境改造者,全面研究新疆沙漠的基本特征、环境变化规律、风沙灾害规律及防治措施。
当我们畅游在绿水青山之中,当我们聆听着春天在枝头开放,当我们品尝着清风中的阵阵花香时,我们应该感悟到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不能忘记海啸、飓风轮流登场,非典、禽流感依次降临的历史。我们不能等到有一天,当我们在睡梦中醒来时,这个世界已面目全非、飓风席卷、飞沙走石,到处是滚滚黄沙浊浪涛涛。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为我们提出的新阶段指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口号需要相互传颂,“和谐”的大旗需要被高举起来。我们用爱心呵护这片荒漠,让水草丰美的地方与我们为伴,让干涸的沙丘与我们为邻,让黄沙不在飞扬,让失去家园的动物不在哀嚎。

    和谐自然也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只要我们共同携手,自然就会和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刘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