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殷商,甲骨为觞 ——《殷墟甲骨文》课程侧记

  • 潘建才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7-07-04
  • 3784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学术之窗,拓专业视野,培育科苑学子文化遗产理念与人文素养,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邀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一曼研究员为我校研究生讲解殷墟出土甲骨的相关知识。刘先生的讲授形式生动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特别是以甲骨实物示范的教学方式,深受科苑学子们的欢迎与喜爱。
 
随着近年“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讨日益深入;作为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更加受到广泛关注。迄今的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系统汉字,商周青铜器铭文,战国及秦代帛书、简牍,魏晋石刻文字与之一脉相承,从籀、篆、隶书逐步演变为今日通行的楷书。甲骨文,又称为“龟版文”、“甲文”、“卜辞”、“契文”等,其刻辞内容丰富广泛,涉及殷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大百科全书”。
 
6月16至6月27日,刘一曼研究员在玉泉园区分三次讲授了《殷墟甲骨文》课程。第一讲,刘先生主要介绍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收藏与研究概况,提出了今后需解决与甲骨文相关的问题,如:文字考释,工具书编纂,分期、断代,文例、词汇与语法的深入研究等;第二讲,她重点介绍了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的进展,即考古发掘推动甲骨学发展的三次重大发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与甲骨文字考释,以及利用甲骨文、金文成果研究考古遗迹现象等,如:根据殷墟西区墓地出土铜器族徽铭文的研究,结合“聚族而居,合族而动”的文献记载,推断殷商存在族葬制度。第三讲,刘先生具体讲授了甲骨文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她从字形、结构、行款以及语法等角度揭示了甲骨文字的特点,并以15幅甲骨实物拓片为例,通过对卜辞的释读与研究,探讨了殷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等。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学术意义,刘先生明确指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到了距今3000多年,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和考古学的发展。
 
课程结束时,刘先生对科苑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鼓励我们运用科技分析方法与手段参与到甲骨文的研究中来,以便拓展其研究领域、深化甲骨文研究的层次。至此,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夏季学期一门精彩的专业加强课——《殷墟甲骨文》画上了圆满句号。
 
责任编辑:潘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