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专业的同学而言,每周三上午总是显得有些特别,因为此时此刻他们不仅有机会了解当今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能与我国构造地质权威专家、北京大学郑亚东教授进行当面交流和探讨。许多同学都十分珍惜如此难得的宝贵机会,因为相比于秋季学期一百多同学上《高等构造地质学》而言,夏季学期二十多人的课堂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多很多,更何况眼前主讲的是这一学科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初次见到郑亚东教授,你绝对不会相信眼前站着的是一位七十一岁的长者:因为他仍然声音洪亮、一头乌发、红光满面。他1957从教,至今已有50年。其治学严谨,创新良多,著作丰硕。已发表论著80余篇(其中SCI收录 27篇,被SCI引用258次),获奖无数,其中于2005年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包括:1)他提出的岩石变形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属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原始创新,在国际及国内学术界均得到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准则是构造地质学中的新理论,做出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2)在中蒙边界地区发现了中生代板内特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其规模和推覆距离可称世界三大推覆构造之一;3)在国内发现科边勒拉型变质核杂岩-亚干变质核杂岩;4)确立了我国第一条低角度韧性正断层-河防口-水峪-石城韧性正断层,提出"热隆-滑覆-推覆"模式。
郑亚东教授不仅在构造地质观察、测量与解析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且具有远见卓识,能以锐利的科学眼光不失时机地引入世界前缘的学术思维,因而,让他讲授难度较高的《构造地质新进展》最合适不过了。
郑教授高水准的学术水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而他的敬业精神也同样为广大同学所赞叹:他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从材料学、朔性力学到构造地质学本身,无不是信手拈来;他阅历丰富,经常引用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帮助同学,希望我们少走弯路;他授课严谨,注重基础的同时也引领你的思维,不厌其烦的强调哪部分必须掌握;但他也风趣幽默,能不时来一两个小笑话,恰到好处的与同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