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成功举办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论坛

  • 毕丞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1-04-04
  • 695
参会人员合影

“春暖花开本来是游园观赏的时节,但是我们各位同学却在这里探讨学术实在是难能可贵。”就在人文学院退休教授、我国知名社科专家李醒民教授这句饶有韵味的话语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学术论坛开始了它2011年的历程。

2011327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主办,中科院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承办的“中科院科技哲学专业学术论坛”2011年首期报告会隆重开幕。李醒民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教授等著名学者均莅临现场,祝贺首期论坛隆重召开,并对论坛寄予厚望。李醒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研究生能借此机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独立的人格,创造自由的思想”,为科技哲学的研究锦上添花;胡新和教授也期望各位研究生能借助研究生论坛这样难得的机会“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并获得学术的成长”。随后,在胡新和院长慷慨激昂的陈词后,2011年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胜利“开坛”。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011年首期研究生论坛的两位主讲人无疑为今后论坛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首先进行学术报告的是刘红博士,她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科学制度规范之兴起与演变——伦敦皇家学会首席秘书亨利·奥登伯格的历史贡献》的主题报告。刘红博士以奥登伯格的个人贡献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17世纪科学研究的制度规范的兴起与演变问题,分不同阶段阐述了奥登伯格对于英国皇家学会以及世界科学研究的贡献,并基于此展开了关于“学术交流”、“同行评议”、“优先权保障”等制度和标准问题的探讨。正如评论人,人文学院博士后徐竹所说,这场报告“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性。

第二场报告由刘红萍博士主讲,题为《杜威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刘红萍博士围绕着杜威哲学的思想渊源,杜威哲学的主要特点,以及杜威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杜威哲学中“经验”概念的特点,旨在说明杜威哲学对于以往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的超越与继承,以及其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正如评论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的郝苑博士所说,“理解杜威哲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很有帮助”,“理解杜威哲学的沉浮,可以把握很多哲学史发展的脉络”。

当然,一场好的学术论坛也缺少不了与会者犀利的提问。徐竹博士就个人与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展开提问,指明刘红博士的研究重点在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果增加社会对于个人,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将让研究显得更为充实;李斌老师就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刘红博士展开讨论,也激起不小的学术火花;郝苑博士在与刘红萍博士探讨杜威哲学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令人钦佩;高原同学和张志会同学分别就经验的概念问题与报告人展开犀利的问答;柯遵科老师在两场报告后分别就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文献引用问题展开了独到论述,让与会的同学受益匪浅。 

最后,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印政同学饱含热情地总结了2011年首期学术论坛,并希望我们的论坛“不是离散地而是系统地发展”,希望学术论坛再创佳绩。

就这样,2011年首期“中科院研究生科技哲学专业学术论坛”胜利闭幕,我们也相信,依靠人文学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以及各位兄弟院校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术论坛的明天将更值得期待。

在此也对李醒民教授(中科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胡新和教授,李斌老师,徐竹老师,王楠老师,常征老师,柯遵科老师,刘红博士,刘红萍博士(以上为中科院人文学院成员),郝苑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张志会同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刘宏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也希望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论坛能得到更广大的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责任编辑:毕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