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三模块的培训经过前两节课程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理论方面的讲解,进入到了实务层次的教学。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哈成勇博士和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杜伟博士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大化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情况。
中科院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三)
哈成勇博士曾担任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所长、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中科院知识产权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和理念与中科院新时期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中科院从章程中规定了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践新时期中科院的办院方针,是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需要对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预测,制订知识产权战略,争取抢先占领制高点;需要对相关领域和方向中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分析,制订具体知识产权战略战术,规避风险,落实知识产权战略。
哈博士介绍了中科院院、所两级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传统模式缺乏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缺乏保护意识,每个研究所独立运行也存在整体性不强,无法实现合理价值。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必然要从管理走向运营,并且要在运营中突破创新。哈博士接着介绍了知识产权运营中,知识产权与资本、管理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和知识产权运营中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政策与资源问题;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技术发明人持有股权的障碍问题;中科院、国科控股与产权持有者(研究所)的关系分析,利益需求及调配问题;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资源来源问题等。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其中,还专门讲解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问题。
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初见成效,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合同金额取得了快速增长,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新建研究单元,旨在加速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
介绍了中科院整体知识产权运营情况之后,哈博士以计算所、理化所、广州化学所等几个代表性单位为案例,介绍了这些研究所的先进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在知识产权经营中,研究所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与企业的合作;要掌握市场动态;要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大致概况;要了解行业内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知道本研究所的核心能力;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事成果转移工作的人员要求有要有一定的素质;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定的经验积累;一定的技术背景;要有认真负责、办事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人缘亲和力。
随后的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概况让学员耳目一新,了解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知识产权商业运营的公司,致力于整合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工作。通过知识产权全过程运营管理,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基地;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信息库的权威基地;通过创建知识产权创造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的创造基地;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基地;通过开展专业培训业务,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基地;通过专利的二次开发,形成一流专利池的运营基地,从而使公司成为“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系统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
最后,哈博士分析了中科院专利的特点:①积累了数量较大的专利,但专利实施率不高,且以本单位实施为主,市场化程度偏低;②专利申请分散性大,几乎难以找到能够覆盖某一方面甚至领域的专利簇;③许多专利申请的目的仅为应付项目考评、继续申请项目以及学生毕业等,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后期实际应用缺少必要的考虑;④专利论文化,核心技术一览无余,缺少专利战略思维和策划。针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文化、资源、人才问题等不利因素,哈博士提出了以下建议:①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立项前,就对工作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专利分析,加强源头策划;②利用好IP公司,对研究所目前存活的专利认真分析、实实在在地评估现有存活状态专利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等;盘活现存专利,使得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工程的核心部分;③以具有原创性的核心专利为起点,通过努力,整合各相关研究所的相关专利技术,使相关专利技术相互支持,或立即形成一些以核心专利为中心的专利簇,或通过二次开发形成专利簇,使得单个专利的价值获得提升。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四)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杜伟博士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大连化物所从事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的宝贵经验。
大化所是一个具有历史积累的研究所,在各个时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杜伟博士向学员们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人员的构成,结合大化所科研活动绩效考核体系,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为了摆脱不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背景,大化所将知识产权贯穿到了科技创新活动价值链的全过程,从单纯的保护模式向过程介入的服务模式转变。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思路:实现从传统的成果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向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产权保护向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结合。制定了由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组成的知识产权工作路线图,成立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通过电子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结合全员培训体系,提高了全所的知识产权认识和水平。
据杜伟博士介绍,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分为四个环节:商业价值抽取、技术方案求证、合同保护权益和知识产权组合。首先从有效性、种类和期限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的存量价值评估,同时从权利要求状况、市场应用前景、前期投入成本、市场寿命情况、技术成熟程度、许可和提成费等方面衡量知识产权的增量价值,然后通过确定合作模式、确定风险机会和确定责任义务的“转移三步曲”实现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
技术合同是转移活动的焦点,通过PCT申请时间表和专利优先权等方式控制项目合作进程和布局合作计划。最后杜伟博士提出了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①知识产权咨询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资金来源及业务内容的定位问题?究竟采取何种盈利模式问题?②知识产权运营与传统院地合作的关系问题?
杜伟博士从制度和政策,到管理和运营,详细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的成功经验,给学员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宝贵经验,虽然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知识产权运营是各个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大力投入的工作之一,也是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化所的实践证明,通过采取合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确定利于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考核激励体系,营造鼓励技术转移的氛围,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走向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来自各个不同研究所的学员们可以从中吸取养料,针对各自研究所的具体情况,有的侧重,有所借鉴,在审视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全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勇于实践,积极促进各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
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课程五)
为了促进学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加强互动交流,此次培训特意安排了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环节。
在课堂对话部分,柳卸林教授、哈成勇博士和杜伟博士就知识产权运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①在面临国外企业要求获得技术许可时,研究所如何处理?②技术转让中的技术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国外可借鉴的有哪些?这些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是什么?③专利的撰写技巧,如何把握专利撰写中技术秘密的揭示程度?④关于研究所成立公司的问题?⑤将技术专利交由第三方机构运营的问题?……
在交流讨论环节,柳卸林教授邀请了长春光机所定王书红和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姚刚两位学员介绍了他们各自研究所的知识产权运营情况:长春光机所地处我国北方,规模庞大,承担很多国防任务和课题,技术应用导向明显,科研管理面向企业,通过“成果加人才”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主要通过大型机构推动,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很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自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主要以科研水平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SCI文章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技术转移工作确逊色不少,虽然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民间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然而既由于生物行业本身的特点,也由于研究所的发展导向问题,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工作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对话和讨论的问题很多是学员们在各自研究所中也会遇到的问题,引起了学员们的兴趣和关注,许多学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体会:以前以完成课题任务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不利于现实的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现行的某些激励和考核体系也不利于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良好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哈成勇博士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人都身负重任,既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强烈的职业使命,也要有精细而到位的执行能力,这样,中国科学院的知识产权工作会对国家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