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的夏季学期,有幸选了我国生态学家赵士洞老师的《中国植被的类型、区划及保育》,短短一星期的课程,所得却足以受用一生。
赵老师今年已经75岁高龄,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该演讲团组建于1997年,是一支精选的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和部队的离退休及部分在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在科普界倍受关注的科普队伍。现有团员50余人。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是赵老师讲课时却依然口齿清晰,思维灵敏。只是手有时候会不住地颤抖,后来询问得知,赵老师身体情况很不好,曾经做过一场手术导致脊椎受损。但是尽管如此,赵老师依然坚持站着讲课,因为他觉得,自己一旦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人,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一样,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
讲课的过程中,赵老师对植物的拉丁名以及英语都随口拈来,而且发音很纯正。这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是不常见的。原来,第一外国语是俄语的赵老当年为了出国做访问学者,在外教以及老师们的帮助下,特地进行了9个月的英语集中学习。那一年,他42岁。42岁的人开始学英语,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赵老师却一路坚持下来。每天都在人文楼那里的郭沫若雕像前苦读英语,练习发音,提高语速。现在说得一口流利口语的赵老师还经常给留学生讲课。直到现在,赵老师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听英文广播,避免一些不常用的单词边缘化,同时也不断刺激自己的大脑,使得脑子越用越灵。
谈及现在的学生花了那么多的功夫却还是学不好英语的问题,赵老师认为这一点和教材以及教育理念有关系,另外和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花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往往都是背了几个单词就干别的事情去了,大脑很容易遗忘,所以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另外,坚持很重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
“年轻人,什么都来得及。”这是赵老师最后给我们的忠告。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也在此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