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应用

  • 马胜雯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9-06-18
  • 767
2009年6月17日,为期两周的人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课程在陈润生院士和吴仲义所长的讲座中落下帷幕。在这两周里,中科院基因组所、生物物理所及心理所的多位专家循循善诱地为我们讲解着有关生命“天书”的破译过程。
 
2007年10月11日,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在深圳绘制完成,这标志着天书--中国卷绘制完成,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这对人类认识自身,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生命科学、医学、制药业、农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因组所曾长青老师是这门课的组织老师,进行了2次讲座。她一开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百岁老人左手红酒、右手雪茄笑逐颜开地侃侃而谈,但一个50岁上下的病人却在生死线上徘徊挣扎,这是为什么呢?就这样,她引出了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的重要性,然后逐一讲解了它的特性、规律和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国际单体型(HapMap)计划进行了介绍。
 
孙中生老师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史,以及未来的热点。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近年来,表观遗传的研究逐渐成为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Jurg Ott老师来自瑞士,他结合一些成功的研究实例,对于用数学生物学方法研究与基因相关的疾病、并找出基因和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全英文授课对同学们的英语听力形成了一种挑战。
 
吴仲义老师从自己近期对microRNA的研究出发,对microRNA这个生命科学中目前最大的热点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它可以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但是对于它究竟是否有用、到底有多大用处,吴老师及其团队在寻找并不断探索着。他风趣幽默的比喻使课堂上笑声不断:如《science》、《nature》不一定代表一种资格,而是一个大市场,保证目前进什么货。
 
陈润生老师是我国最早研究生物信息学的科学家之一,是生物信息学界的领军大师。虽然陈院士已年过花甲,但在课堂上精力充沛,饱含着学者激情。他思维活跃,讲授中言语风趣幽默,内容安排深入浅出并有条不紊,整个过程都极富感染力。伴随陈老师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举手投足,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享受科学的美餐中。
 
基因组学在短短几年,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命、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改变了生命科学的观念,以及研究策略、规模与方法。五位老师的介绍,不仅能够使同学们把握人类基因组学的新动向、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而且能够坚定同学们进行深入探索的信念,熟悉研究方法,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马胜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