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中国少年之困惑,释少年中国之发展——记马石庄教授金属所报告会

  • 王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创建于 2015-06-19
  • 393
马石庄教授作报告

6月15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教授在沈阳金属所郭可信楼310为金属所、自动化所和生态所的同学们作了题为《青春中国》的专题报告,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与青年成长问题。金属所副所长张哲峰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研究生部主任刘敏研究员与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报告。

演讲开始,马石庄把当代工业化发展的中国比作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当前的中国虽然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国内外多重发展困境,特别是来自许多发达国家的指责和某些学者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批评、质疑,让很多青年人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从“东亚病夫”到中国觉醒,中国走到今天是极其艰辛的。中国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民主摆脱朝代更迭的定律。他指出当代青年更应该明确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肩负起国家发展的神圣使命。

今天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浪漫也都是从野蛮和残忍中成长过来的。马老师以英法德美的历史史实为例,客观地告诉同学们,原来顶着光环的天使也有魔鬼的面孔。号称民主的欧洲也经历过民众对教会腐败的抗争,宏伟的英国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其他国家抢来的文物,以精密著称的“德国制造”也曾是粗制滥造的标志,美国南北战争后的格兰特当选了总统,却组建了腐败的内阁……如今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向了文明,但他们也曾经在残忍的争斗中前行,在“年青”的时候以掠夺他国的手段支撑起了当今现代与繁荣。

马石庄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正处在后现代时期,这是一个喧闹、嘈杂的环境,各类社会问题与各种思潮交汇碰撞,而曾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并且是被印刻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各种文艺作品中的。贝多芬的《命运》,奏响了法国大革命的汹汹气势,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展示了俄国的辽阔与壮美,到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俨然把同学们重新带回了火车轰鸣、烟雾弥漫的工业生产时期;美术作品也令人惊异,晦涩难懂的印象主义,夸张无比的超现实主义等,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内心的浮躁与不安。中国现在出现了光怪陆离的涂鸦、没词没句的《忐忑》,也受到热捧。马石庄坦言,中国是把历史压缩成照片,在极短的时间快速发展,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青年人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迷茫和困惑。

如何来解决青年人的迷茫和困惑呢,“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于任何国家的独特性,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自己探寻摸索的,有些人们看不惯、觉得无奈的事情其实是历史造就的,是中国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马石庄认为,“应对这些问题,青年人的出发点应是负责任,对家人朋友、工作事业、国家民族秉承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要有耐性,有耐力,等待青春中国过了青春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报告中,马老师精神激昂、语言幽默。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踊跃就中国发展等问题向马老师提问。

责任编辑:王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