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樵教授:缓解全球水危机关键在管理创新

  • 邱冰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8-04-11
  • 3736
“全球水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体系的危机。”“所以,改善目前雨水管理的边缘状态,让雨水回归自然,关键在管理。”2008年4月10日,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的谭海樵教授就城市雨水的管理创新给我们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
 
“全球变暖给人类的警示是:我们将面临一个干旱的世纪。而IPCC所提出的几大目标均离不开水。”梅教授告诉我们,“淡水只占全球水量的2.5%,但其中可用的只有很少一点。雨水便是这很少一点里的一滴。所以雨水是生命之水。但目前的雨水都是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存在极大的浪费。”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洪水灾害等水问题,人类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干旱世纪﹑如何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雨水问题关键在管理。”谭教授援引联合国报告对水危机的定义说:“水危机不在于水本身,而在于管理。”他指出,水资源管理包括陆地水循环和水的利用,而水循环的来源有洪水﹑雾﹑雨水等。在对城市雨水的管理上,首先要规范人的行为。目前,建筑设计部门只负责室外排水,市政管理负责管道疏通,两者中间的部分无人管理,雨水最终是通过排水井进入排水管道,这使得城市雨水没有了自然的通道,从而无法形成自然的循环。雨水混入污水排放时,使排水系统压力增大,为解决路面积水等问题,目前一直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管网建设﹑提高水泵功效等。其结果导致城市规划陷入一个管理的怪圈:硬化-积水-排水-再硬化-再积水-强排-不断硬化-不断积水-不断强排……如此循环往复。结果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代价。所以,城市雨水急需创新管理。
 
谭教授对自然情况和目前城市化情况下雨水的循环过程作了一个比较。我们发现,在前一种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雨水耗于下渗,其余部分则被蒸发和形成径流。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下渗的水量几乎为零,大部分都形成了地表径流。所以,要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就必须使雨水回归自然。其地球论理学基础包括:第一,道法自然原则,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自然水文循环,告便入渗条件。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自然通道,按自然循环过程中蒸发﹑径流和入渗的比例回归自然归宿。第二,地球系统整体性原则,即充分考虑系统之间的关系,从地球系统整体利益出发,规划管理好每一滴水。第三,生态修复优先原则,生态补偿是解决城市化与环境优化两难困境的不二选择,城市雨水管理是实施生态补偿的有效手段。最后是分合统筹原则,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出路在创新。”谭海樵教授提出五种主要的创新模式:一,以分流替代合流,雨污分流。各有其道,重在分;道非管道,重在流。使雨水落地即不入管网。二,以集蓄替代排放,就近存储。修复自然通道,减少地表径流,缓解排水压力。三,分散替代集中,积少成多。四,下渗替代径流,雨水回归自然,地下水得以补充,径流必不可少。五,统筹替代无序。实现流域统筹。六,部门协调一致,非边缘化。
 
最后,谭教授给出了德国﹑意大利的居民小区﹑超市和车站等,以及他本人在矿大校园内做的集成式凹槽蓄水系统实例。同时提出了该领域的许多发展方向,希望中科院的学子也能够关注城市雨水的管理创新。
 
报告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大家普遍认为谭老师的报告给人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报告中所体现的创新思想等对我们以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很有帮助,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

 

责任编辑:邱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