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极看国强——专访大洋科学考察队队长张永山

  • 徐亚岩 (海洋研究所)
  • 创建于 2008-05-05
  • 1303
 
    
历经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于2008.04.15凯旋归来。此次考查是我们国家对雪龙号升级改造后的首次出航,队员们历经各种考验,获取了包括生物、化学、地质、物理、气象等各种珍贵的资料,向党和祖国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本次考察中表现抢眼的大洋科学考察队的工作写照被生动的描述为“船动我们动,船不动我们也动”,队员们圆满完成了计划中的科考任务。大洋科学考察队由来自国内10个海洋科研、教育等单位的16名队员组成,本所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先后6次赴南极考察的本航次大洋队领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张永山。
 
近年来,南北极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地球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研究表明极区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出的显著性季节变化,会对地球大气和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地球气候系统。南大洋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反馈窗口,占全球大洋面积20%的南大洋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南大洋海区是大气、海冰、海洋和生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系统,对环境变化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放大作用,是国际科学界的竞技场。
 
 
记者:您这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永山:本次大洋科学考察实施项目涉及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基金、部委支持的项目等14项海洋科学考察任务。任务的执行包括往、返走航和定点观测。
 
记者: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任务的完成情况?
 
张永山:我们在雪龙船主要调查设备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雪龙船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的大洋考察,顺利走航西太平洋、南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跨越了100多纬度,近200经度,并环绕南极洲进行了海洋综合观测。在埃默里冰架边缘及普里兹湾进行了初冬季综合调查。我们到达的时候是夏天,离开的时候就是初冬了,南极的冬天环境更加恶劣,资料的采集相对比较困难,但是获得的资料却很宝贵。
 
这次我们还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的挑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部分要靠自觉,队员们在克服了种种困难的情况下都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我们过去的要求是干好工作,现在我们国家实力增强了,就要在干好工作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层次,要在国际水平上领先。
 
(解释:大洋科学考察队共获得四千多号走航样品和近10 GB的测量数据,创下了我国极地考察有史以来跨越100多纬度,近200经度的走航海洋科学综合考察的新记录;完成了普里兹湾陆架区及外海、埃默里冰架冰边缘断面测站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冰动力学等多学科综合观测,这也是我国开展极地考察以来,普里兹湾海区首次冬季多学科综合调查。)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去南极考察?第一次去南极是什么时候?这一次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张永山:这是我第六次去南极考察了,第一次去是1996年。当第一次去到南极感到非常新鲜,到处有很漂亮的耸立着的冰山,还有漂浮的海冰,可爱的南极动物。后来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由新鲜到熟悉亲切,最大的感觉是咱们国家考察站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真的是感受到了咱们国家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
 
记者:南极的季节特征和大陆上的冬季有什么区别吗?一般的温度是多少度?
 
张永山:南极的天气和大陆上的冬天差别还是很大的。07年10月份我们刚去(南极)的时候是夏天,那时温度是零度以上,但是天气变化特别快,在那里真切的感受到滴水成冰,比如我们从下面打水,提上来水就结成冰了。在南极零下二十多度是比较常见的温度了。
 
记者:大家在那里有没有想家?队员们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吧?
 
张永山:在考察站有北京和青岛,还有其他国家城市的方向标,对着家乡的方向合影几乎是每个考察队员都会做的事情。在青岛看见海洋所的人很亲切,在外国看到中国人很亲切,在南极看到队友就更加亲切了。大家的感情特别深,每次我最怕的就是离别,每次离别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男子汉们都泪流满面,告别的时候我们在飞机上望着越冬的队友们,他们站在那里久久的挥着手,直到飞机已经消失了踪影还不肯离去,党委书记魏文良在告别中山站时深情的讲:“再见队友,再见中山,再见南极”。
 
记者:说道南极大家首先想到企鹅,张老师您这次去有没有和企鹅有什么接触呢?
 
张永山:南极的企鹅很可爱,对人还是挺友好的,但是人不能靠得太近,太近了就会把它吓跑。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我们的考察船在破冰前进,就有几只企鹅好像感到很好奇的样子围了过来,还发出“啊啊啊”叫声,不久就有很多企鹅围在了船的周围,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呵呵。
 
记者:南极的动物都很友善吗?有没有什么比较凶猛的动物?
 
张永山:南极的动物都很友善,贼鸥看起来很凶猛一些,但是如果人不攻击它的话,它还是很友好的,甚至有时候会站在人的肩膀或者头顶上。关于贼鸥也有个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考察站每次开饭都会打铃,后来贼鸥也知道打铃就要开饭了,后来每次一打铃,很多贼鸥就飞过来等着吃东西。它们吃东西吃的很凶,排骨连骨头带肉一起就吃进肚子里了,呵呵。
 
记者:咱们海洋所这一次去主要研究海洋生物,那么有没有发现新的物种?
 
张永山:我们采集了很多标本,等拿回来消化(深入分析)以后才能有定论,有关南极的物种资料很少,还有很多工作去做,我们正在这方面努力,比如说:我们海洋所就建立了一个极地标本库,几乎每次考察回来我们都要扩充里面的标本。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多给极地标本库提供样品。
 
记者:能不能说一下广受大家关注的全球变暖现象,您6次的南极考查有没有感觉什么明显的变化?
 
张永山:关于全球变暖很多学者的说法都不同,它是一个很复杂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表面现象,由于南极每天的天气差别大,季节差别也很大,因此很难去从表面的差别得到全球是否变暖的结论。就我个人这几次去南极的感觉,冰没有什么变化,就是雪少了点。
 
记者:人类不断的去南极,对当地的生物会不会有影响呢?
 
张永山:是会有一定影响的,不过各国的考察队都达成了共识,我们都尽量不去影响它们(南极的生物)的生活,出外考察时遇到他们的栖息地大家都会绕道走。另外,我们在南极的生活垃圾都是用集装箱运回来的,就是为了避免对南极造成污染。
 
记者:您在考察的过程中肯定经历了各种考验,使您最难忘的是什么呢?
张永山:难忘的事情很多,在第18次航行(南极考察),当时我和三所的一个越冬队员出来考察,我们在冰上开着雪地摩托,忽然发现后面浮冰开裂了,就赶快骑着摩托加速,后面就是喷涌的海水,当我们到达岸边的时候回头一看,海水像涨潮一样奔来,刚才我们经过的地方已经成汪洋大海了,我们的考察船就在后面开了过来,好险!今年中山站的冰上卸货,几台二十多吨的卡特车都是从冰上开进去,随时可能会有冰裂出现,冰下就是上千米的水深,这对大家的胆量和技术都是很严峻的考验。
 
(解释:美丽而遥远的南极测区之间冰山林立,浮冰密布,时时伴随着危险的发生。在整个考察期间张永山和他的队友们都是在这种极为艰苦、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冒着寒冷、暴风雪,完成了承担任务的调查,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野外照片和采集大量的生物标本。)
 
记者:对于让青年学生和女同志上船去南极考查,您有什么看法?
 
张永山:我们每个去南极的考察队员都是有课题需要的,女同志在船上和男同志一样出色,另外她们的存在使男士们对自己的穿着更加注意(呵呵)。快过年的时候,装饰餐厅、贴对联等各项任务就显示出女同志的优势来了,很快就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大家感到很温暖。新队员的表现也都很出色,其中第一次参加考察的海洋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陶振铖 还被评为了优秀队员。
 
记者:各个国家的人员在南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张永山:各国考查队之间像邻居一样,大家互相串门,根本不用护照,(在南极)国际支援活动很多。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去帮助其他的国家,确确实实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盛。比如:我们就曾经帮南韩从阿根廷运输物资到他们的考察站。
 
记者:张老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各国对南极的考察都很重视,现在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张永山:因为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考察价值,再加上南极的各种生物和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南极建立考察站,智利还在南极建立了智利村,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要求在南极的领土权利,目前没有被国际认可。现在的情况是,只要在别的国家考察站附近就可以建自己的考察站。考察站在南极的陆域部分建站相对容易,越往中心建起来越难,我国已经筹备在demon A建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必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释: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紧紧围绕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三大目标展开,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并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并系统地开展了地球物理、冰川和天文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记者:近年来在南极的各站生活后勤等方面有什么改善?
 
张永山:我们在考察站过得完全是“共产主义”的生活。在食品、物资供给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在蔬菜保存方面队员们积累了独特的经验,除了食用容易保存的土豆、大头菜等外,还自己制作豆制品,那里的生活条件很好。最近长城站、中山站在拆老楼盖新楼,明年工程就完工了,经过“十五”能力改造后两个考察站的各项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
 
记者:张老师,拆掉的那些建筑材料是怎么处理的?
 
张永山:为了防止南极的污染,拆建的垃圾我们全部用集装箱带回。
 
记者:这也说明咱们国家很重视咱们南极考察站的建设。
 
张永山:是啊。22次队和24次队考察,我们国家政府代表团都曾奔赴南极考察站慰问一线考察队员,为大家带去了咱们党和祖国人民的新年祝福,大家深受鼓舞,极大的激发了工作热情。
 
记者:听说考察队的党支部活动很活跃?
 
张永山:对。此次考察队设立了中国24次南极考察临时党委,下设大洋科学考察队党支部、中山站党支部、长城站党支部、越冬队党支部、雪龙党支部、冰盖队党支部。队员们都认真的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每次党委例会都会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布置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
 
记者:张老师,您对以后的南极考察工作有什么期望吗?
 
张永山:南极呼唤人类的和平利用,人类更需要和平利用南极,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南极考察事业,提升我们国家在国际南极考察中的影响力。另外,年青人有机会多去锻炼一下,有更多的科学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谢谢!
                                                                              (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记者团   徐亚岩)
 
 
责任编辑:徐亚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