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并不可怕——生命学院举办“辐射危害与人类健康”报告会

  • 张立荣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11-10-14
  • 342
陈英在作报告
10月12日下午13:30生命科学院在玉泉路园区综合楼306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辐射危害与人类健康”的报告会,该报告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陈英研究员主讲,报告会历时3小时,陈英研究员以渊博的学识、清晰的讲解及缜密的逻辑博得了到场师生的赞扬。
 
陈英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和放射性核素发现的历史,从人类对辐射损伤效应的认识过程讲解了辐射的伤害机理,进而提出了核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详细列举大量历史数据,包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人群跟踪监测数据,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20年国际会议资料,以及刚刚召开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相关会议等披露的健康伤害数据,指出公众对核爆炸和核泄漏事件危害存在误解、普遍夸大和过度恐惧,因此需要专家和媒体共同努力向公众传递正确的辐射危害安全观念。她强调建立核电站时要坚持辐射防护的三原则,即“正当化”、“利益最大化”和“个人累积剂量限值”原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址,设置更高的安全措施,积极发展核能。
 
陈英的演讲澄清了同学们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观念,如辐射到底有多大的致癌作用、服用碘能否防护辐射伤害等等,使大家认识到辐射并不可怕,只是因为它无法被人们直接感觉到,所以才增加了辐射的神秘感,只要有正确的认识,是可以做到对辐射很好防护的,而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伤害。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就存在微量的辐射,人类就是在这种天然本底辐射条件下进化、繁衍和发展的,只有辐射到达一定剂量后,才会对人体的生殖器官、骨髓和晶体等造成损伤。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本底辐射量很低,用仪器无法检测到。即便是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辐射量也只有10-5μSv,远达不到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剂量(对于公众来说,辐射限制为1mSv)。而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我国西部地区也持续检测到高于天然本底数倍的辐射,但也没有对公众健康产生危害。
 
到目前为止,普通公众接受核电站事故导致的大剂量辐射的几率极低,但要注意工业放射源丢失等引起的意外照射和医学CT检查中的防护。在使用放射性核素开展研究时,要针对射线的种类,采取切实的防护措施,对质量重、速度慢、穿透力弱的α、β射线,完好的皮肤或一张纸就可以阻止辐射进入人体,因此主要措施就是使用口罩等,同时保持皮肤完好,避免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而对γ射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则需要对放射源用铅或水泥防护。
 

因此,只要掌握正确的辐射知识,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护和个人的辐射防护,辐射其实并不可怕。

 

 

责任编辑:张立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