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谈IPCC评估报告

  • 王惠惠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8-06-18
  • 1531
秦大河院士在授课。摄影:平爱国
2008年6月17日下午,原国家气象局局长、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兼资环学院院长秦大河院士如约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进展——兼谈气候变化科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为主题,为来自研究生院的同学们介绍了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近推出的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本场讲座是资源与环境学院夏季学期课程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在接近三个小时的报告中,秦大河院士首先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WR1(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谈起,对从1990年以来的四次IPCC评估报告给予的提纲挈领的概述,并提指出了IPCC关于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其改进。他讲到:全球观测的事实证明气候系统在变暖(大气圈、水泉、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一些数据给出了证据) ;对气候系统变暖原因的最新认识:在过去的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气候系统在变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从1990年第一次评估报告中的“或许”到1996年第二次评估报告中的“多半可能”再到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可能”一直到现在的“很可能”,每一次的报告都在不断的缩小不确定性;对气候系统未来情景的预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0.18-0.59m ;格林兰冰盖退缩会导致2100年后海平面继续上升。在1.9-4.6℃的全球平均增暖情况下,由于温度的原因,冰川保持物质负平衡,如此状态持续千年,会导致该冰盖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7m;如出现12.5万年前的情形,海平面上升4-6m等等。
 
之后,秦大河院士简要的介绍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并给出了今后预估:本世纪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和飓风)可能更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IPCC的工作及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情况。
 
最后,他对IPCC ,AR4, WG1对气候变化确凿的发现和关键不确定性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详细交待:人为和自然气候驱动因子的变化;气候变化观测:1)大气和地表,2)雪、冰和冻土,3)海洋和海平面,4)古气候;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1)模式评估,2)平衡和瞬变气候敏感性,3)全球预估,4)海平面, 5)区域预估。并对在IPCC工作中的科学家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四千多位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历时十九载,最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是科学的胜利,是全人类的胜利!”近乎三个小时的精彩讲述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并就现今的一些异常的气候变化情况对秦大河院士积极提问和交流。
 
夏季学期中,资环学院开设了全球变化系列讲座和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讲座,邀请活跃在最前沿的科学家们为研究生院的同学讲述最新最权威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开拓视野的机会。
 
责任编辑:王惠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