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的文化遗产课程

  • 黄娟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7-06-26
  • 3548
 
随着夏季学期的开始,各院系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课程和讲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考古系根据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设置了历史、考古、文学、戏剧和传统文化等课程,其内容雅俗共赏,为全校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氛围,深得研究生的喜爱。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文化遗产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这一形势下,为使研究生明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较为系统地了解我国优秀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我系特地邀请了十位文化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为我们讲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6月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刘文峰教授开启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之旅。他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戏曲的渊源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还讲述了戏曲的基本特征和我国戏曲的多样性,整个讲解内容丰富,课件图文并茂,勾勒出一幅我国戏曲发展史的华丽篇章。
 
6月19日,同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方李莉教授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文艺复兴”的精彩讲座。方老师以自己的亲身考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贵州六枝之一的独特少数民族——长角苗的窗户。1996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成立。旨在完整地、原封不动地保存那些行将灭绝的少数民族文化。方教授从人类学的角度,亲自去调查这一支独特的文化,她的讲解不但呈现给我们一套耳目一新的文化习俗,同时,他们的贫困与落后也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同情心。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态观竟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怎样正确的诠释他们?方教授阐述了保护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一是文化自卑,二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这些正在消失民族文化,但是旅游开发又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保护。方教授最后建议: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尽可能的“记录”下这些文化。
 
接下来的讲座将同样精彩。6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刘魁立教授将为大家作“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7月2日,中央艺术研究院的马盛德教授将为我们作“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讲座。
 
(黄娟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