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蔼乃教授资环学院开讲

  • 李华朋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8-06-25
  • 1294
6月24日早8:00,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马蔼乃在教学楼417开始讲授由她承担的“地理科学新论”这门资环学院开设的夏季学期课程。
 
“看见你们我总是很高兴,因为我们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马老师的第一句话让同学们倍感亲切。
 
讲课过程中,马老师一直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虽然在地理学,遥感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她会很耐心的给大家解答。
 
马老师已经是72岁的高龄,但她仍然精神饱满。马老师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能感染别人学习的激情的气质,一种能给人以力量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她讲课思路清晰,思维紧密,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同学们十分钦佩。
 
马老师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想象马老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地理学的历史讲起,马老师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引领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学,以及自己在科学体系中的定位。马老师讲到:“你们应该先弄清整个科学世界的体系,然后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定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你的研究领域的发展、拓宽。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我几十年来做研究工作的感悟”。马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她把自己最重要的心得毫无保留的讲授给同学,再次让同学们十分敬佩。
 
讲课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马老师一直在对地理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定位做着研究工作,她的一篇关于地理科学的定位的论文曾经得到了钱学深院士的赞许。通过长期的研究,她把地理科学定义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让同学们豁然开朗。
 
马老师的感染力让同学们十分投入,讲课效果十分好。最后,马老师通过引导大家对第四维空间的想象,给大家提出殷切的期望,希望大家能学会思考问题,在地理学的领域做出贡献。
 
马蔼乃,女,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著名学者。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1975年开始研究遥感信息,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1990年开始研究人地系统,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自1988年起,马蔼乃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参加国际会议十余次,发表中英文论文九十余篇。马蔼乃的主要著作有遥感概论,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河流动力地貌学、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总论、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中国泥石流研究、Outer Space, Earth, Man, and Compute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Network System,论地理科学的发展等九十多部专著和文章,参加编著十余部。2005年出版了《地理科学导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

 

责任编辑:李华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