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生物物理所学生会很荣幸地邀请吴仲义教授来所学术沙龙讲座。
吴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近些年的科研思路和经历。首先他讲解了90年代他们实验室利用果蝇为模式动物,通过对非洲和非洲之外同一物种的果蝇的比较,深入研究两个基因,最后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这两种果蝇不能正常交配的可能的机制,以及这个机制对物种形成的影响。吴教授实验室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好几篇高水平文章,但此时他却提出了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想法,并思考了今后做科研的思路。吴教授认为通过单个个体,单个基因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复杂的进化和物种形成的问题,费时费力,效率低。吴教授谈到,他们引入了当时最新的基因芯片的技术,解决了几个项目的研究。并且开始从microRNA着手来解决物种形成的问题。
吴教授介绍说,他和很多进化生物学家早年一直都在期待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并计划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等生物学的重大课题。这也是吴教授结束他在芝加哥大学的系主任任期,回国做研究的原因之一。吴教授认为国内有很好的氛围和良好的条件来实现他的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计划。从回国到现在,吴教授已经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水稻三种亚型的分化和形成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的另一项工作是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平台研究肿瘤的机制。吴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可以解决的很多重大的生物学问题,并且热切希望广大同学重视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课题,最好能够利用这个强大的方法平台来解决各个不同领域的科学难题。吴教授表示非常欢迎研究生们去了解他实验室的工作,最希望能和大家合作研究,有合作意向或想进一步了解大规模平行测序平台的同学可以直接和吴教授联系。最后,吴教授回答了现场同学们的提问。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吴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物种形成和自然选择这两大进化问题最新的成果和令人激动的新研究手段的发展。吴教授严谨的科学思维和作风对大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吴教授还强调,科学研究是一种乐趣,而绝对不是一种任务或者压力,应该开开心心地做科研。吴教授用他鼓舞人心的演讲方式,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丰富的科研人生经历,这些信息和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吴教授1976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生物系,1982年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学博士。1986-1991年在罗彻斯特大学生物系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91年任芝加哥大学生态和演化系副教授,1998年任教授及系主任,2008年6月被聘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吴仲义教授目前是中山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担任分子系统遗传及演化学 (USA)、遗传学报 (USA)、美国自然学家期刊 (USA)、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USA)、基因和遗传系统 (Japan)、动物学报 (China)等期刊副主编。2004年,吴仲义教授被评为中研院院士。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在物种形成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演化生物学 领域中的基础问题的研究上及在自私遗传因子、分子时钟、X染色体抑制及演化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2005 年之后,吴仲义开启新的研究领域,从microRNA着手解决物种形成的问题。他的文章大量发表在《Nature》、《Sicence》、《Cell》、《Nature Review Gnetics》和PNAS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并有2300多次的引用率,已成为国际上在此领域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他以果蝇等模式生物为材料,引入基因现代技术,用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适应性演化、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不均衡性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大大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