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研究员谈太阳磁场

  • 任静 (物理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8-07-02
  • 2161

众所周知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宇宙中对人类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地球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而太阳的绝大多数物质是高温等离子体,太阳的物态、运动和演变都与磁场密切相关。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活动现象,更是直接与磁场有关。因此,太阳磁场的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物理学院主办的夏期学期“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第二讲由国家天文台的首席研究员张军老师作有关“太阳磁场的观测研究”的报告。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磁场分类,按大小可分:小尺度磁场、活动区磁场和大尺度磁场。按照层次分类,有:光球磁场、色球磁场和日冕磁场。目前磁场的产生机制,有满足太阳周行为的发电机和解释小尺度磁场演化的局地发电机两种。接下来,他介绍了他所在研究团组的部分研究成果。结合丰富的观测资料,张老师一一介绍了冕洞和宁静区磁场特征、活动磁场特征、CME(日冕物质抛射)源区的活动区磁场的起源。他指出磁通量的消失、新磁通量的出现以及磁通量系统与异号螺旋通量的交互作用和重接可能与CME源区活动磁场的起源相关。最后张老师介绍了太阳发电机的概念和基本假设,并展示了国外对太阳活动磁场的一些高分辨率观测。

太阳磁场的研究现在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而此次张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在座的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张军,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1998年云南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太阳小尺度磁场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分别于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和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访问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2005年9月至12月访问美国大熊湖天文台。曾参加(将主持)科技部973的子课题研究,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两项(2006.1-2009.12)。现在是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多年来从事太阳磁场活动的分析研究,对太阳光球磁场的观测和研究处于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地位。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工作被国际核心刊物独立引用120多次。获得1999年度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十大科技进展;2000年度王宽诚奖励基金、‘纪念成中杰’奖和中国科学院十佳优秀博士后。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汪景琇,张军,史忠先)。日冕物质抛射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天文台十大科技进展。

责任编辑:任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