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钻研、静待花开,新疆天文台巡天项目终有果

  • 沈程程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 创建于 2014-08-27
  • 356

研究证明,真正与恒星形成紧密相关的是分子云中的高密度分子气体。高密度分子气体的分布不仅关系到银河系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真正解决大尺度的恒星形成规律乃至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等天体物理根本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氨分子是银河系最丰富的多原子分子之一,非常适于探测高密度气体的温度、密度和动力学等信息。通过氨分子巡天可观测研究北天银道面高密度气体的大尺度分布和物理性质,巨分子云的大尺度结构与物理性质,北天银道面大尺度恒星形成规律等。迄今,只有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在南天银道面开展了氨分子巡天,针对北天银道面的大规模氨分子巡天还没有人做过。这给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开展氨分子巡天观测、研究天体物理前沿热点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该团组近年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升级和完善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分子谱线观测系统。在前端方面,我台陈卯蒸正高级工程师带领研究团组研制完成国际先进水平的1.3cm双极化制冷接收机,使得25米望远镜在1.3cm波段的系统温度达到40K左右,处于国际同类望远镜的最好水平,满足了氨分子观测所需要的灵敏度。终端方面在刘志勇副研究员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高精度数字消色散系统(DFB)建设。该系统不仅用于脉冲星观测,同时也可开展分子谱线观测。DFB系统的应用,为谱线巡天观测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分子谱线观测的观测效率。在软件方面,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吴刚博士开发了On The Fly观测模式的观测和数据处理软件,On The Fly是一种边观测、边记录的观测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观测时间,保持数据的一致性,适合于大尺度的成图和巡天观测。这些工作为开展氨分子巡天观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氨分子巡天观测研究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团组细致的准备工作,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主持的“北半球银道面氨分子巡天观测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这也是多年来与北京大学天文系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开展交流合作的成果。

责任编辑:沈程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