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谈生态与城市

6月23日上午,教学楼404里座无虚席,“生态学家必须是社会学家。”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在讲台上掷地有声地如此说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研究员正在给同学们做一场题为“生态与城市”的精彩报告,此次报告将为《城市生态系列讲座》添上丰富多彩的一笔。
 
现代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中国经过三十年的社会生态变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生态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冲击及压力,快速发展的生态胁迫效应导致了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等各种问题。面对着这些问题的生态学家,应当如何应对,这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王老师先从城市快速发展的环境效应和生态内涵谈起,引出了生态关系的四个层面即物理生态、事理生态、智理生态、系统生态等层面,整体概述了生态学即其研究内涵。而后谈到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方法,先是做了基础概念的铺垫,解释了什么是生态城市,其应该具有的形态特征,生态政区建设遭遇的诸如生态规划缺乏法律基础支撑、政府主要官员调动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等矛盾。而后由此引入生态规划的内涵,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讲解了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生态管理规划等。
 
最后王老师以从传统循环经济走向现代生态经济的论题收尾,提出了生态市建设12项原则,讲述了生态方法的转型。短短3个小时的精彩讲解,王老师让同学们对城市生态学的前沿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与王老师交流与沟通,同学们深刻的体会到学术大师那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针砭时弊、敢言敢批追求真理的处世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王如松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副主席兼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及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执委,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在主持中德国际城市生态学合作研究及京津, 宜昌城市生态系统等研究中成绩显著, 先后获国际人类生态学突出贡献奖和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次。曾先后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国务院颁发“在科学技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博导),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高莉洁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