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研究员:中国学生要增加科研的自信心

  • 郝晓伟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8-07-03
  • 3821
2008年7月2日下午,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澳联合土壤环境研究室主任朱永官研究员在504教室做了题为“Arsenic dynamics in the rhizosphere of wetland plant: Redox gradients and microbial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向同学们展示了课题组在砷污染下水稻根际氧化还原与微生物过程机理与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次报告为夏季学期“土壤植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系列讲座”的第四讲。
 
朱永官研究员首先从前几天他在浙江大学给学生做的一次报告谈起,他给浙大的学生们讲一定要放眼世界,让自己和MIT、Harvard、Stanford等世界名校的学生站在一起去竞争,增强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心。今天,他同样把这样的话讲给科院学子们,希望科院的学生能站在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战略思考,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来做研究。
 
朱永官研究员谈了他活跃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原因与回国做研究的一些想法,自己回国的目的不单单是做好自己的研究,而是要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与青年学子一起做研究来不断提高我们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在中国开展的研究为世界知识的扩增做出杰出贡献。他非常乐意和青年学生交流,鼓励年轻学子去挑选世界前沿的课题来进行创新性研究。
 
站在关乎人类健康福祉的高度,朱永官研究员讲述了中国乃至世界水稻砷污染的概况与危害性、水稻根际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对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水稻土中通过微生物耦合的N-Fe-As生物化学体系等研究内容,结合国际前沿展示了课题组在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在英国读书和国外工作的体会、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朱永官研究员再一次鼓励青年学子要有足够的信心,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唱“同一首歌”,而且能比国外的科学家唱得更优雅;此外,中国的科学家还要谱写“新的歌曲”,让国外的同行和我们一起唱我们创作的“新歌”。
 
不回避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在高水平研究上存在的差距,朱永官研究员给大家做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建议:1.做先进的大胆的假设;2.进行大量完整近似完美的实验,讲述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3.应用最先进的研究手段。
 
报告后朱永官研究员与现场同学就报告中的相关研究及科研中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学们从朱老师的报告及问题的探讨中获益匪浅,增强了科研的信心与决心,为回所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专家背景介绍]
 
朱永官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系统中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重点探讨植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质量演变的互动关系,应用先进的分析和表面观侧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微观机制。注重根际功能基因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污染控制或修复的生物技术。目前为止,已在国际刊物发表近百篇论文。朱永官研究员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第九届“杰出青年”称号。目前他担任New Phytologist,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Plant and Soil等国际主流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2004年1月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亲自致信邀请朱博士担任该机构在全球聘请的20位科学顾问之一。
 
责任编辑:郝晓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