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以“新构造和活动构造研究”为题,为百余名地科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这也标志着广大地科学子期待已久的地球科学学院07年度夏季学期“院士系列讲座”拉开序幕。
邓起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起东院士慈祥和蔼的面容一开始就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座也开始于热烈掌声之中。其以基本的学术概念解释着手,在简单介绍之后向同学们阐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2002年度战略报告》的基本内容以及当前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他表示,希望能以此开拓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能使同学们紧跟国际步伐。
接下来他着重介绍了“活动构造的研究方法”、“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以及“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工程安全评价”三个方面。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构造变形实测、地貌变位实测、遥感图像解译、深浅构造关系探测、小震活动精确定位、古地震的槽探和钻孔探测、形变测量和空间对地观测等,他对每一种方法都图文并茂、并结合具体事例给予了解释;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参数主要包括断裂长度和分段长度(L)、断裂滑动速率(S)、同震位移(D)、古地震及重复间隔(T)、离逝时间(Te)等,其就断裂的分段性以及活动断裂的分段和断裂界限的识别、古地震识别等作了充分介绍;在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工程安全评价中,其强调了活动构造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邓起东院士简要介绍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动力学”,并特别列举了许多我国青藏高原的相关实例,强调了其在现代地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
临近结束,邓院士再次强调“活动构造研究的是最新构造活动。活动构造研究,尤其是定量活动构造研究对地球动力学、减灾及城市和工程安全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它是新世纪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待我们共同努力。”紧接着同学们以最为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长者的敬佩和谢意之情,院士系列第一讲也就此宣告结束。
据悉,“院士系列讲座”一直是同学们最欢迎的课程之一,而在整个小学期期间,将先后有五位院士作客地球科学学院“院士系列讲座”,他们分别是邓起东院士、马瑾院士、马宗晋院士、钟大赉院士和石耀霖院士,五位院士将从多个角度讲述各自一生所研究的领域,与广大同学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相信同学们能受到不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