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周五下午管理学院党总支组织教工及学生党员来到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为世人瞩目的特殊年份,《复兴之路》作为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带领我们穿过镌刻着中华民族屈辱、抗争、探索、复兴的一个个厚重的历史节点,回望纵横捭阖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

    进入国家博物馆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里我们回顾了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大清国债赔款清单》和三元里的抗英旗帜俱为见证。第二部分是“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展示的是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随身宝剑和石达开的“翼王训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依然静静的躺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那段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看到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著汗衫,我们可以想见当年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众多弟子齐聚一堂探讨家国大事的情景。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短暂却跌宕起伏风云突变的十几年被凝聚在孙中山先生手书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几个大字上,凝聚在林觉民《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的字里行间,凝聚在《少年中国》《国民》《天讨》等一本本泛黄的刊物里……

    接下来的部分是通过历史文物和大量的美术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重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十月革命,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青年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窥见一代伟人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反动政权,年青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痛苦的涅槃。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14年浴血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犹如电影画面成为那个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建国之后的历史资料更加翔实,有粉碎四人帮时北京人民欢欣鼓舞的情景,也有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照片,也有江泽民主席发展外交指挥抗洪救灾的场景,还有神州五号上天的互动环节。

    《复兴之路》整场展览大气庄重,一个多世纪的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浓缩在几千平米的空间之内。置身其中,才能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任务3“自然过程碳排放” 项目启动会于5月5日上午8:30-12:00在我院计算地球动力实验室会议室(玉泉路园区)召开。“自然过程碳排放” 项目包括“煤炭开发中的碳排放”、“煤田自燃中的碳排放”、“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碳排放”、“近海碳固定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排放”和“中国干旱盐碱地区无机碳汇强度估算”等五个课题,该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各课题任务协调和数据汇交等工作。

    参加项目启动会人员40余人,包括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科学院主管部门领导(资源环境局冯仁国局长、固体地球处张鸿翔处长、大气海洋处吴园涛博士)、项目承担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叶中华副院长/教授、侯泉林副院长/教授、科研处长乔从丰教授、王艳主管)以及各课题负责人(研究生院琚宜文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余志伟教授、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家雄研究员、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新疆生态所李彦研究员、青岛海岸带所邵宏波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宋现锋副教授、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毕建涛副研究员)及研究骨干人员等。

    启动会由任务3项目负责人侯泉林教授主持,叶院长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丁仲礼院长、吕达仁院士、冯仁国局长和张鸿翔处长等主管部门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研究生院将支持项目组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专项领导小组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按质按量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战略研究任务。

    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从专项的层面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的立项背景、总体概况、专项4个任务群及15个项目的任务及其所在位置进行了说明。吕院士希望各位科学家在从事专项科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深刻体会领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并从专项的国家需求、人类福址和科学本色三个方面对各位科学家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指示。

    任务3“自然过程碳排放”项目及5个课题先后汇报了研究技术路线和2011年具体实施方案,吕达仁院士、冯仁国局长、张鸿翔处长等专项领导和专家针对每个课题目标和预期成果,结合每个课题特点,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各课题负责人表示将在课题任务实施过程中贯彻和执行主管部门及专家们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和课题的各项任务。

    最后,在专项领导和项目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和项目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自然过程碳排放项目启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这次项目启动会的成功召开,也促进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深了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的理解,为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由此引发国内“抢盐”风波,巨大的恐慌顿时在全国蔓延,食盐真的能够防辐射吗?3月15日,央视“3.15” 晚会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全国一片哗然,瘦肉精到底是什么东西?对人体有何危害?又如何去识别呢?馒头、食用油、奶粉、装修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却纷纷变成了染色馒头、地沟油、毒奶粉、甲醛超标,所有的一切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5月14日,青海盐湖所的科普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走上街头,来到西宁市中心广场,为过往的市民上了生动一课。

    志愿者们通过现场展板讲解,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从化学专业角度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向广大市民进行了解读,消除了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和对类似事件的不知所措。广大市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很多市民还与志愿者们就食品安全、低碳环保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希望志愿者们今后多搞一些类似的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使大家得到更多的实惠。

    此次公众科学日活动,由科研管理处和研究生部主办,研究生会承办。科普志愿者们共向广大市民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倡导低碳生活的环保购物袋200个、科普宣传册500份。活动结束后,科普志愿者们将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向有关部门积极反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言献策。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华诞,响应成都山地所党委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成都山地所研究生党支部邀请中科院青年人才项目基金获得者、青年科技工作者熊东红博士为研究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做了一场题为《从自然界的小现象中找寻创新的灵感》的讲座。

    讲座由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梅雯主持。讲座中熊东红副研究员以年龄相仿的亲和力、平实幽默的语言、谦逊朴实的学者风范,深深地吸引了每位与会研究生。首先,熊东红副研究员以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发现的各种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现象为引子,引出自己如何透过这些不起眼的小现象激发科研灵感,探讨和发掘科学问题与开拓研究的思路。通过自身经历,熊东红副研究员结合凝练的经验总结,阐述了突破思维定势,从多角度看待科学问题的科研理念,并介绍了一些训练思维和训练自身科研能力的实用方法等。

    本次讲座恰逢毕业班研究生答辩前夕,对于引导毕业生走出科研困惑,开创科学新思路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在夯实学科基础,学习研究方法等方面亦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5月12日,大连化物所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博士林”植树活动。全所30余名2011届毕业生带着饱含丰收的喜悦,带着离别在即的不舍以及对导师们的感恩之情,在“香槐园”亲手种下了一株株生机勃勃的玉兰树。

春末夏初的午后,阳光明媚,毕业生们身着庄严的博士学位服,在花团锦簇的美景前合影,大家共同分享着毕业的喜悦。随后,毕业生们拿起铁锹,端起水盆,在“博士林”亲手栽下玉兰树,细心的为之填土、浇水。

“博士林”见证了一届届毕业生们的欢笑和期待。上一届毕业生们种下的树已经开满了洁白的玉兰花,连同刚刚栽下的树苗一起,诉说着对化物所的感恩之情,祝福着走向各地的毕业生们扬帆起航、鹏程万里。